美国就完全不同了,这个时代的美国企业,像极了前世远东帝国快速工业化阶段的企业,但凡闻到一点血腥味,所有企业都一拥而上,最终导致产品价格变成“白菜价”。
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体现了这一点,东非从二十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下,汽车产业升级转型,稳定拓展中高端市场。
而同时期美国政府对国内的车企,完全是放任自流,加上股市的影响,美国汽车产业迅速膨胀,准入也完全没有门槛。
因此,美国企业也不管技术,工人,市场需求等等因素,拿着钞票就进入这个行业,反正有股民兜底,也不怕产生浪费。
这最终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中,美国汽车产业的直接崩溃,而在1929年以前,还有不少美国经济学家信誓旦旦的称“美国汽车产业超越东非指日可待”。
就以美国汽车产业在二十年的发展状况来说,做出这种判断也并非没有道理,在1920年以前,美国汽车产业完全无法和东非对比。
而到了1927年,美国的汽车年产量就已经超过东非,并且在全国汽车保有量上也迅速追赶东非,同时美国的汽车产业还在快速增长。
按照这种趋势,不出几年时间,美国在汽车保有量上超越东非,成为世界第一,还真有可能性。
不过,结果也很明显了,那就是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这种趋势是不可持续性的,1929年经济大危机,直接给了美国车企当头一棒,就算现在,也有不少美国大汽车生产商还在水深火热里苦苦挣扎。
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依赖本国市场和关税保护,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大幅度降低,国内市场崩塌。
而在国际市场上,美国汽车又竞争不过东非,德国,甚至是法国车企,因此,现在美国只能自食恶果。
当然,美国汽车产业损失严重,这并不耽误其对美国铁路客运造成的恶劣竞争和影响。
如今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可能达到两千六百万辆,而美国人口才不过一亿两千多万,这也就意味着,在美国每五个人中就拥有有一辆汽车。
而这还不是美国铁路企业最致命的威胁,毕竟铁路在中远途运输中更具有优势,但美国有一项情况让这种优势受挫严重。
那就是美国的油价“便宜”,是的,美国的汽油价格,在世界主要大国中价格最低。
反观东非这个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油价却不便宜,尤其是车辆燃油价格,因为东非和欧洲一样有“燃油税”,并且东非燃油税的比例,放在全世界都算比较高的水平。
这样一来,东非居民在买车和出行方面,就必须考虑成本问题,选择最合适的交通工具。
而美国人就没有这个顾虑,油价低,也就意味着长途选择汽车美国人也不会太心疼,这样一来,就更没有人愿意坐火车这种交通工具了。
威尔斯就着重提到说:“在美国,因为油价的原因,民众可以选择私家车,再次也可以选择长途公共汽车,最后,可能才会考虑火车。”
“除此外,美国铁路客运也受到了技术的限制,在欧洲和我们东非,在铁路技术上正在加速向电气化或者燃油机车方向转变的时候,美国火车机车依旧以蒸汽机车为主,不管速度,效率,还是舒适度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所以,美国铁路客运的乘车体验极差,如果我是美国人,也不愿意选择铁路出行,这还要考虑到美国铁路系统的不兼容性,换车十分不便,以及晚点等问题。”
这一点确实对美国铁路客运影响颇大,如今欧洲和东非,都在朝着铁路电气化,内燃机车,甚至是高速铁路方向发展,美国的铁路却抱着蒸汽动力不放。
试想一下,蒸汽机车那让人窒息的速度,还有巨大的污染、噪音等问题,怎么可能和橡胶轮胎的汽车竞争。
1931年,世界铁路电气化已经有了巨大提升,先不提东非,就是欧洲各国在铁路电气化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瑞士更是实现了铁路电气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位居世界第一位。
其他欧洲国家表现也颇为不俗,比如瑞典达到了百分之三十,挪威百分之二十五,德国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奥匈帝国也有百分之十,英国也有百分之三。
而同时期美国的铁路电气化率不到百分之一,几乎等于没有,至于原因也很简单,美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价格低,所以蒸汽机车燃料成本低。
然后是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这也影响了美国铁路的电气化需求。
反过来,这些就是欧洲各国的优势,欧洲地形复杂,尤其是山区,对电气化的需求就越大,像瑞士,挪威,瑞典还有奥地利,这些山地国家的电气化率都超过百分之二十。
电气化铁路上,电力机车的爬坡能力远超蒸汽机车,这一点对于这些山地国家,或者多山区国家很重要。
同时,这些国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水电资源丰富,毕竟欧洲降雨多,山地更是重要的水源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