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协定》(2 / 3)

邻”。

但是,这种情况在1930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原因,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商业合作基本被瓦解,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利益不能统一。

此前,英国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农业商品买家,但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自然无力再维持原本的贸易合作,同时,相较于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亲儿子,英国的农业进口,自然优先满足自身殖民地。

经济上,阿根廷和英国贸易的割裂,直接导致阿根廷收入下降,大量农户和市民破产,引发了阿根廷内部政治危机。

于是1930年阿根廷军政府上台,而阿根廷军政府的上台,进一步加剧了两国间的矛盾。

当然,阿根廷军政府和东非的关系也谈不上多好,因为其掌权者乌里武鲁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他推崇“意大利模式”,也就是贝尼托政权。

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共性,就是野心大,乌里武鲁的想法中,阿根廷天然是南美领导者。

这就和东非的战略发生了冲突,东非在南美地区的大肆扩张,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乌里武鲁想法的实施。

就比如前世他干预玻利维亚内政,试图推翻玻利维亚民选政府,和巴西竞争等。

现在,玻利维亚,巴拉圭被东非控制,东非对乌拉圭的影响力也日益加深,所以,阿根廷想扩张自己在南美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东非成为了最大阻碍。

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应该和东非关系进一步恶化,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乌里武鲁上台后,不仅没有和东非作对,反而破天荒的加强了当前阶段和东非的合作。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乌里武鲁得位不正,在阿根廷不得人心。

这和意大利的贝尼托政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贝尼托是先成为意大利首相,然后调动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掌握国家大权的。

而乌里武鲁上台,是直接发动军事政变,因此,乌里武鲁在阿根廷国内的反对者众多,他的统治并不稳固。

假设,这个时候得罪东非,东非以乌里武鲁政府不合法为由,拉拢阿根廷各个反对势力,那乌里武鲁政府就极有可能被推翻。

毕竟,乌里武鲁靠的是军队,因此,可以通过强权对反对势力进行镇压,但是东非最不缺的就是武力,只要东非打着恢复阿根廷民主的旗号,军队进入阿根廷,说不定就有大批支持者,当然,前提是之后东非再撤出。

现在,东非在巴拉圭河玻利维亚就有驻军,更别说整个南大西洋,东非海军一家独大,所以,乌里武鲁对东非是十分忌惮的,却又因为实力,不得不低头。

除此外,如今阿根廷的经济情况,也要求乌里武鲁和东非采取合作,来遏制现在阿根廷糟糕的经济情况。

总而言之,为了维系自身利益和统治,乌里武鲁不仅不敢得罪东非,反而积极拉拢东非。

所以,这次《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协定》,阿根廷军政府也派出代表积极参与进来,并且谋求为本国获取更多的利益。

就比如此前弗里尔外交部长提到的罗萨里奥市,这个城市就在巴拉那河沿岸,并且是阿根廷第三大城市,也是阿根廷重要的铁路和航运中心,也是前世知名国际工党战士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的故乡。

阿根廷军政府一方面畏惧东非干预阿根廷内政,另一方面,需要寻找英国的替代品,恢复农产品出口,同时发展本国工业。

所以,东非就成了重要选择,在之前东非本身就是阿根廷农产品的重要消费国之一,而在经济危机中,东非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受到影响最小的国家,所以,阿根廷军政府希望东非加大对阿根廷农产品的进口规模。

同时,东非又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实力不容置疑,引入东非资本对阿根廷城市还有产业进行投资,对于乌里武鲁政府也是一项重要合作内容。

对于乌里武鲁政府,东非也投桃报李,保证不干预阿根廷内部事务,至于经济上两国的合作,前提就是阿根廷同意并且和东非签署自由通航协议,只要阿根廷答应,那东非会在经济上对阿根廷适当倾斜。

这是阿根廷,然后是巴西,东非并不太重视巴西在巴拉那河流域的作用,不过,如果开发玻利维亚北部,还有巴西西部的铁矿资源,走水运回东非,那巴西境内河流就绕不开。

因此,巴西的科伦巴港成为两国共建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港口距离铁矿区不远,日后东非从巴西西部进口铁矿石,大概率会通过巴拉圭河的科伦巴港进行,最后经过巴拉那河进入大西洋输送到东非西部钢铁产业基地。

而苏亚雷斯是玻利维亚一处据点,这也是前世玻利维亚苏亚雷斯港所在地,距离科伦坡港很近。

之所以东非会在巴西的科伦坡港旁边再和玻利维亚合作建设一座苏亚雷斯港,完全是处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角度考虑。

同时,苏亚雷斯港也是东非加强对玻利维亚经济渗透和控制的重要工程,日后穆通铁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