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沙的年均降水量也能达到至少八百毫米以上,所以降水并不缺乏。
内罗毕年降水量可能也就比阿鲁沙多一百到两百毫米水平,在九百毫米到一千五百毫米之间。
不过,从气候角度而言,两座城市放在全世界都是相当宜居的地方,一方面降水适中,另一方面受高原地形的影响,气候相对凉爽。
勒韦尔的酒友卡西说:“内罗毕还是有不少优势的,交通方面,北方铁路是帝国交通的大动脉,虽然阿鲁沙的线路更多,但是辐射的区域,反而不及内罗毕。”
“内罗毕通过北方铁路承接沿海蒙巴萨为首的东方省,还有大湖区两个全国经济都比较重要区域,同时,还能通过北方铁路,虹吸沿线的资源和人口,集聚产业。”
“也就是基苏木,靠着港口贸易,才能压内罗毕一头,说到底这也是交通区位带来的优势。”
“在帝国,也只有莱茵市和新法兰克福市那样的大型全国性陆地交通枢纽,才有可能和有水运优势的城市竞争。”
至于中小型陆地枢纽城市,因为东非已经建成的发达铁路和公路网络,这种枢纽城镇在东非能找到一堆出来。
这个时候就看经过交通线路,资源等方面的天赋了,而途经阿鲁沙的交通线路虽然很多,但都是一些支线铁路,而不是干线铁路。
同时,东非经济主轴是东西走向,也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区域的贸易,产业更容易聚集,而阿鲁沙的交通更偏向于南北走向,在东非赤道以北这个劣势就更明显。
赤道以南的区域,因为东非煤炭等资源,集中在最南端的南非高原等地区,所以南北之间的货运反而比较可观,就像巴登省的煤矿输送到波西米亚工业区。
而阿鲁沙附近基本没有多少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辐射范围内的工农业在东非全国也只能排在中游。
卡西接着说道:“基苏木也不是省会,但是它能成为普鲁士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并且超越内罗毕,这就说明了政治不完全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全部因素。”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阿鲁沙在各项条件上和内罗毕之间的差距,而不绝对是省会头衔这个问题所决定的。”
“至于全国其他城市,他们能超过内罗毕,阿鲁沙这种帝国老牌城市,把我们城市的经济排名拉下马,这也是正常现象。”
“别的不说,那些沿海的城市,光是海运这一点,就绝对不是我们可以相比的,而我们阿鲁沙作为普鲁士省第三大城市,实际上连一些沿海的中小城市经济都很难超越。”
“不过,好在东非的沿海城市数量不多,否则阿鲁沙等内陆中小城市,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东非本土虽然挨着印度洋和大西洋两大洋,但是海岸线平直,缺乏优良港口这个问题,始终伴随着东非。
这使得东非只能把精力集中于现有港口改造和扩张上,换句话说,数量不够,就通过提升港口的质量,从而规避东非海岸线的劣势。
效果也十分显著,像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市,卡宾达,罗安达,贝拉,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沿海大城市,东非就高达五座。
而美国只有三座,分别是纽约,费城和洛杉矶,美国的海岸线状况可比东非好上一大截,优良港口众多。
不过,在中小型港口城市数量上,东非就比美国逊色的多了。
这种情况也给东非内陆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不过放在国际竞争中,其他国家优良港口越多,显然经济竞争力就越强,反而给东非带来了劣势。
这也是东非政府为什么下大力气也要开通赞比西河航运的原因之一。
一片肥沃的土地,哪怕当下没有利用开发,未来也能开发成良田,而一个优良的港口,现在发展不起来,未来说不定就能成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因为它们的天然禀赋放在那里。
这一点就像如今的远东帝国一样,远东帝国那种条件,就注定了他一旦解决内部问题,在经济上就很容易腾飞。
东非政府的许多工程都是为了解决东非自然条件上的先天不足,而这也是东非经济在20世纪初腾飞的根源。
卡西也说道:“阿鲁沙市经济,要看政府的眼光和能力,还有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扬长避短,这样阿鲁沙市不说成为东非经济的中流砥柱,也不至于拖全国后腿。”
勒韦尔问道:“那你认为我们阿鲁沙应该怎么发展?”
卡西说道:“工农业就不多说了,阿鲁沙的上限放在这里,我比较看好第三产业,因为阿鲁沙的旅游业资源十分丰富,其他不说,眼前的乞力马扎罗山,如果能利用好,就能带动不少产业的发展。”
阿鲁沙就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而乞力马扎罗山作为非洲第一高峰,本身知名度很高,同时它的自然景观,在东非也是稀罕物。
尤其是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盖,东非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常年都见不到雪,所以雪景对东非人的吸引力不弱,以至于每年有不少人跑到东非最南边的奥兰治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