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又极高,粮食压力大,因此,在农业领域德国舍得投入,甚至愿意为此从苏联这个敌对国进口钾盐,并且给出的价格也比其他国家高。
约瑟夫对苏联的出口情况如数家珍,因此他对罗森戈尔茨说道:“对外贸易委员会,要充分结合各国的国情,再结合我们苏联自身的优势,在今年的农矿出口上,放宽限制,尽可能的换取更多的外汇。”
“最好能在弥补粮食缺口的同时,保证国家工业发展的资金。”
简单来说,约瑟夫的意思就是通过贱卖矿产换取更多的资金,毕竟这些矿产现在苏联也利用不了,还不如用来应急。
说到底还是苏联的工业化程度太低,否则的话,苏联的出口就应该以工业品为主,而不是农矿产品。
至于前世说苏联工业品质量差这个问题,那要看和谁比,和国外那些工业强国相比,苏联工业确实偏科。
但实际上,就算偏科的苏联工业,其饱受诟病的轻工业,也比之前的沙俄,还有后来的俄罗斯强,毕竟前世21世纪,俄罗斯重新变成市场经济后,其轻工业也一直十分落后,不仅轻工业不行,继承苏联的重工业优势也慢慢丢失。
就恩斯特前世所知,俄罗斯的许多国产轻工业品,依旧停留在苏联时期,像什么锅碗瓢盆,还有巧克力,酸黄瓜,肉肠等等。
市面上俄罗斯唯一有竞争力的可能就是食品产业,但这并不是它的食品工业强,而是偏向于“地域特色”,“情怀”为卖点的商品。
不过,苏联现在不需要考虑这些,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向,在这个时间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此前,德国和东非都是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条工业化道路,后面才逐步补齐轻工业短板,并且成为工业领域的六边形战士。
至于说优先发展轻工业,如果苏联这么做,那完全是自取灭亡,因为苏联的外部形势过于严峻,尤其是面对德国这种20世纪前期的超级工业强国。
所以,苏联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确保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只有活下来,才能谈未来。
……
约瑟夫在对乌克兰还有对外贸易委员会的干部进行了一番敲打后,就把他们打发出了办公室。
他放下烟斗,拿过身边的电话,对着话筒吩咐说:“让保卫局的缅任斯基到我的办公室来。”
保卫局也就是东非所称的“契卡”,而缅任斯基也就是如今契卡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约瑟夫的心腹。
过去一年以来,缅任斯基可是勤勤恳恳的帮助约瑟夫做了许多大事,包括集体农庄相关的富农镇压问题,古拉格建设,对国内反政府分子的镇压和清洗,还有对外工作等等。
古拉格在苏联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而缅任斯基就是如今苏联古拉格体系的重要推动者。
集体农庄推行期间,许多“地主”,“富农”,就被投入到古拉格下属的各个劳改营,截止到1931年,差不多全苏联有近百万富农因为抵制集体农庄,成为劳改犯。
这是现在古拉格劳改犯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还有许多破坏分子,间谍,反政府分子也是他们的狱友。
古拉格其实可以理解为“劳改营管理总局”,他和一般的监狱系统还不一样,因为古拉格下的囚犯,是要为国家建设出力的。
就比如现在苏联正在建设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西伯利亚和中亚的矿场,城镇,苏联的铁路建设等等,都能看到古拉格管理的劳改犯们的身影。
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联和美国确实不愧是天生的“冤家”,两国在“囚犯经济”上都是独成一派的集大成者。
苏联通过古拉格获得大量劳动力,对国家进行建设,而美国尤其盛行的私人监狱,也在为美国的监狱长还有经济做贡献,这正好对应了“计划”和“市场”两种成分。
不久,缅任斯基就来到了约瑟夫的办公室,他看起来极度虚弱和消瘦,事实也是如此,缅任斯基有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等健康问题。
不过,这个看起来其貌不扬,弱不禁风的病秧子,在苏联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同时也是其他国家情报机关头疼的硬茬子。
“约瑟夫同志,你叫我过来有什么事?”缅任斯基开口询问。
此时,约瑟夫正在批阅桌案上的文件,听到缅任斯基的话后,他把钢笔放在桌面上的墨水盒里。
“缅任斯基同志,这次叫你过来,确实是有一件事和你商量。”
“想必,你也知道现在苏联的粮食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外进口一批粮食,来应对这个短暂的危机。”
缅任斯基皱着眉头说:“约瑟夫同志,你的意思是我们保卫局配合这次行动,帮助收购粮食?”
约瑟夫摆摆手说:“粮食收购,贸易委员会负责就行,你们也可以派人盯着,不过这不是我叫你来的目的。”
实际上,贸易委员会的驻外机构本身就受到契卡的监督,甚至一些官员可能就是契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