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即便如此,冯道也没有立即上路,而是赖在契丹给他安排的单位宿舍里,嘴上答应着回国,可就是迟迟不动身。每当契丹人前来催促,冯道总是重复贾老板的那句名言,“下周回国,一定一定。”
就这样赖了一个多月,还不走,契丹人急了,皇上下了命令让你走,你难道要抗旨不遵吗
“相信我,下周回国,真的。”
随后才极不情愿地、磨磨蹭蹭地踏上南返之路,在路上,他也是逡巡不进,走一步停两步,遇见驿舍必定留宿
他的随行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问他“咱好不容易可以活着离开北国,回归中原了,只恨自己没有肋下生翅,可您怎么您对契丹该不会是真爱吧”
冯道说道“你们懂什么是我们的车马快,还是契丹铁骑的马蹄快如果我们表现出急于归国的样子,不出一天就会被抓回来。只有表现出不愿回国的样子,才会使契丹人放心地放我们走,我们才能真的回国。”
众人恍然大悟,欲擒故纵,姜还是老的辣。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简单梳理一下疑点和争议
首先是时间。
据旧五代史记载,冯道是天福二年937离开中原,天福四年939二月回国;而辽史则记载是会同元年9389月,冯道才来契丹,会同二年939二月送行。
其次,就是耶律德光对待冯道的态度。
按照旧五代史的记载,耶律德光非常器重冯道,甚至要郊迎,幸好被群臣以“天子无迎宰相之礼”劝阻。
而在辽史中,对此只字未提,之是很平常地记载说边境奏报冯道等人来为耶律德光呈献尊号,于是耶律德光就派人去接引;到了契丹皇宫之后,也是按照国际惯例赐宴,然后进行常规地接待,期间给冯道“加守太傅”,天朝上国给番邦贡使加官进爵,这也是国际惯例,唐朝没少给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来使加“某某都督”、“某某将军”之类的头衔,然后设宴饯行
关于耶律德光对冯道的态度,下面还会有一个小故事来让旧五代史打脸,在此先按下,稍后再表。
问题来了,冯道是何时去的,又是何时回来的他究竟有没有经历那段“下周回国”的惊险经历
我摘取了几段史料,有意思极了
旧五代史冯道传
“天福二年937,契丹遣使加徽号于晋祖,晋祖亦献徽号于契丹”
辽史
“会同元年938六月,册晋帝为英武明义皇帝九月,边臣奏晋遣守司空冯道来上皇太后尊号十一月甲辰朔11月1日,命南北宰相及夷里堇就馆赐晋使冯道以下宴,丙午11月3日,上御开皇殿,召见晋使”
显然,这次出使契丹的原因是契丹给石敬瑭加了尊号,然后石敬瑭乖巧地买一送一,不仅给耶律德光回赠了尊号,还给述律太后附赠了尊号。
只不过在具体时间上,旧五代史冯道传说是937年,辽史说是938年。到底哪一年别急,再看一下旧五代史晋高祖本纪
“天福三年,938八月,以左仆射刘昫为契丹册礼使,左散骑常侍韦勋副之,给事中卢重为契丹皇太后册礼使
十月契丹命使以宝册上帝徽号曰英武明义皇帝。
天福四年,939二月宰臣冯道、左散骑常侍韦勋、礼部员外郎杨昭俭自契丹使回
三月,左仆射刘昫、给事中卢重自契丹使回”
这就是欧阳修老爷子痛斥旧五代史,并亲自撰写新五代史的原因之一,旧五代史现场翻车,在冯道传里说是937年,而在高祖本纪中又说是938年。
不过,真相永远逃不过我们的火眼金睛,稍加分析,便水落石出,本书最值钱的地方就在这儿蛋疼
先说真相
938年6月,契丹使者来给石敬瑭呈献尊号,该使者应该在8月之前就抵达后晋;随后,经后晋群臣讨论,于8月份派遣冯道等人向契丹回礼;冯道等于9月抵达契丹境内,并于契丹海关处依法依规予以停留边官奏请耶律德光指示,耶律德光派人专程来迎接,11月1日抵达契丹首都,开始了献尊号仪式;
939年2月,契丹礼送冯道等回国;冯道于当月就回到汴州,而刘昫等则到了次月3月才回归。
在高祖本纪中,有意将互献尊号的先后顺序颠倒,成了石敬瑭先派人去给耶律德光献尊号8月,然后契丹才给石敬瑭献尊号10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石敬瑭脸上贴金,好像是石敬瑭掌握着外交主动权,左右全局,契丹人亦步亦趋黑白颠倒,毕竟是石敬瑭的“本纪”,稍微美化一点点也是情有可原的。
同理,冯道用尽心机“下周回国”的故事只出现在冯道传中,显然也是给冯道脸上贴金。高祖本纪和辽史都说使团是于939年2月回国,冯道当月就回来了,反而是刘昫和卢重晚了几天,拖到3月才回国。
至于冯道传中说冯道于937年就出使契丹,显然也是为了拉长其在契丹逗留的时间,而把时间轴故意向前调。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