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真宗赵恒(1 / 2)

当上准储君之后不多久,赵光义就迎来了“雍熙北伐”的惨败,不愿认输的他准备撸起袖子跟辽国拼了,即前文提到的赵光义打算全国总动员,在中原地带大肆招募农民入伍。群臣纷纷上疏反对,这时候赵元僖也上疏表示反对。赵光义终于还是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取消了这次荒唐的总动员令。

换个角度看问题,赵元僖已经与群臣坐在了一条板凳上,或者,再危言耸听一点:群臣与储君同心,而与皇帝异心。

又巧了,一个多月后,被外放的硬核大神赵普入朝觐见,赵元僖立刻上疏,说赵普同志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老同志,值得信任且能力出众,最好委以重任。

这里就要稍微复习一下“雍熙北伐”中与赵普相关的内容了:

“雍熙北伐”与赵普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当时赵普被贬官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已经长期“靠边儿站”了。赵光义在谋划“雍熙北伐”前,根本没有找赵普商议。既然战争失败了,那么赵普可算逮住理了,你看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吧?谁让你不征求我的意见的,净听朝中那些奸臣小人嚼舌根,跟那帮虫豸怎能振兴我大宋?

赵元僖适时递上奏章,把赵普比作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称赵普是“开国元老”,是“圣朝之良臣”。

于是,在赵元僖的力推之下,赵普第三次入朝拜相,重回政坛巅峰。

赵普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三度拜相,且创下了十年独相的传奇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赵元僖是促成他第三次拜相的关键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元僖已经与赵普所掌控的文官集团完成了深度捆绑。

很难说赵普究竟有没有投桃报李,但文官集团接下来的一番操作却好心办了坏事。

群臣多次建议赵光义立储,明确赵元僖的储君身份,这让赵光义很是反感。后来,心烦意乱的赵光义终于对群臣吐露了心声,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立储之后人心不安,威胁他的统治地位;二是自己想继续发掘一下其他皇子,择优录取。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直白且露骨,按理说,群臣们也该闭嘴了。然而991年9月,宋沆等五人又上疏请求立储,并且指名道姓要求立赵元僖为皇太子。

赵光义瞬间炸毛了。

宋沆当时是左正言、度支判官,算是位卑权轻的小角色了,他哪儿来的胆子挑战赵光义的红线,勇揭逆鳞的?这就是赵光义最恼火的地方,因为宋沆只是一个提线木偶,他背后的大佬是吕蒙正。

吕蒙正,太宗初年进士及第,逐步成为当朝宰相。宋沆是吕蒙正妻子的族人,具体关系不好考证,可以简单说宋沆是吕蒙正的小舅子。

这样看,宋沆的行为就有了当朝宰相的背书。一个宰相能掀起多大风浪呢?再来看另一件小事:卢多逊做宰相时,他的儿子刚毕业就被安排为水部员外郎,吕蒙正上疏说我刚毕业时只授予九品京官,更多的人甚至还没有这份幸运,很多优秀毕业生怀才不遇,只能隐居山林,只因小卢他爹是宰相,开局就是五品官,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长期以往,于国不利,望陛下深思!

随后,卢多逊的儿子就被重新安排为九品京官,并且将“宰相的儿子只授九品京官”列为法定制度,明文规定。

提炼重点:吕蒙正打击卢多逊。

卢多逊与赵普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大戏,二人是一对儿你死我活的仇敌。所以打击卢多逊必然会得到赵普的关照。

也许吕蒙正只是刚正不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从此进入到赵普视野,在赵普的一路提携下逐步攀登到宰相高位。

也就是说,勇做出头鸟的宋沆,其背后站着当朝宰相吕蒙正,而吕蒙正的背后则是恐怖如斯的赵普势力,赵普则刚刚与赵元僖完成绑定,而他们现在又在力推立赵元僖做皇储,甚至不敢公然违背赵光义的旨意。

细思极恐,再结合前面的几个小故事,文官集团早就与赵元僖打成一片……一场逼宫大戏拉开了序幕。

赵光义彻底暴怒了,你们这是想造反啊!是时候给你们点儿小小的太宗震撼了。

宋沆被贬官外放,吕蒙正被降职为吏部尚书。而赵普则于次年三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主动辞职总比被炒鱿鱼好,毕竟大家都是体面人。同年7月,退休在家的赵普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值得多说一嘴的是吕蒙正,他有个外孙女婿,名叫包繶,包繶的父亲就是“包青天”包拯。

同样是992年,在11月10日这天,赵元僖早晨上班打卡之后,忽然觉得身体不适,于是请假回家休息。赵光义听说后,立刻过府探望,当时赵元僖病歪歪地躺在床上,几乎陷入昏迷,赵光义轻声呼唤,赵元僖勉强还有反应。赵光义随即召集御医,嘱咐他们要多费心,还没等说完,赵元僖就咽气了。

痛失爱子,赵光义哭得情真意切,左右侍从皆匍匐跪地,无人敢仰视。

据说赵光义很久都没能从丧子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