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做实在人,办实在事(3 / 7)

表示已经要到了飞行员,就看李学武能给多少飞机了。

鬼扯,李学武敢打赌,他手里的飞行员绝对不超过五个,给他多了都浪费。

后世的飞行员都那么金贵,更何况是这个年代的了,一个团能养几个?

“五金厂能提供的新式武器有66-6式狙击步枪、67式轻重两用机枪、68式60轻型迫击炮、68式120毫米迫击炮、68式高射机枪……”

为什么定型年份都是66年以后的?

66、67、68……

66年最少,只有那一把狙击步枪,因为那一年是红星厂与轻兵所合作的开始。

伺候这几年多方合作,利益最大化,轻兵所不差钱,吸纳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上马的项目也不愁研发资金,李学武所提出的武器减重和优化项目进展非常快。

有多快呢?

国内列装的兵器装备筛了一个遍,将有优化价值的装备单列进行研发。

没有价值的都不考虑了,现在轻兵所和红星钢铁集团能拿得出手的绝对是精品。

不要说国内,就说国际上对好枪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不用想什么枪,都算。

答案不确定,因为分怎么看。

要说兵器的本质,一定是精益求精,兵器专家定制化打造的兵器一定是最好的。

从这一点来看,流水线下来的兵器是绝对比不上这些定制化装备的。

可从战备的角度来看,物美价廉的兵器才是最好的兵器,因为定制化装备不具有普及性,其本身的限制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ak47能被称为好枪就不足为奇了。

轻兵所和红星钢铁集团不止一次向总装推荐自己的产品,一直都没得到回复,为什么?难道是产品不够优秀?

不是,是产品太优秀了。

轻兵所在研发兵器装备的时候所用到的金属多是由冶金厂提供特种材料。

而五金厂背靠冶金厂的优势,在兵器生产的过程中是不用过分考虑生产成本的。

只要把红星钢城五金厂所生产的装备同其他工厂生产的装备摆在一起就能明显看出优劣,金属的特性一定影响了兵器的性能。

谁不知道兵器减重的优势,可兵器减重是一个大课题,优化材料是重要的方面。

冶金厂能提供轻型合金,其他兵器工厂怎么搞,不是谁都有这么完备的产业链的。

总装也知道红星厂的兵器好,质量优,但红星厂不具备物美价廉的优势。

再一个,红星厂也无法完成特大批量的产能,这不是兵器工业产能决定的,而是冶金工业产能决定。

兵器生产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给足了材料,工程师都能手搓出来。

五金厂不怕别的厂家模仿,甚至愿意提供材料清单,可冶金配方呢?

钢城冶金厂是红星钢铁集团的下属企业,既然是企业就要有技术壁垒。

虽然这个年代的技术壁垒形同虚设,但在红星钢铁集团不是这么一回事。

所有的技术资料都处于独立保密状态,不会进行共享,更不是谁来要都会白给。

就算红星钢铁集团无私地贡献这些技术,全国又有多少企业能实现正常生产。

为了一把枪建一个冶金厂?开玩笑嘛。

兵器生产出来了不就是为了卖嘛,总装不采购,库房里岂不是堆积如山?

错了,五金厂的库房很小,根本实现不了堆积如山的情况,去年和前年签署的采购订单都还没完成,哪来的库存羁押。

就是这一次支援都是动了交付量,否则根本没有什么库存。

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代选择的过程。

一定是这个理论:士兵手里的兵器与实验室里的研究项目相比较要落后两个时代。

红星厂的产品走在了前面,不着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而质变又会影响到量变。

也就是说,现在红星厂的装备与其他厂的装备有优势,但不是太大,至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差距,还没到必须换装的差距。

但当这种差距持续更新增长的时候,总有一天会出现大采购的情况。

什么叫质变?

这一次红星钢铁集团提供的新型汽车:羚羊、坦途、剑齿虎和改装红岩,绝对是此前其他单位没有用过的,也没有见过的。

这些装备在展现实力的时候,就会让该看到的人看到它们不容忽视的性能。

到时候这些装备会吓敌人一跳,也会吓自己人一跳,你说应不应该采购?

对比212,羚羊有多处不如,但它便宜啊,同样的结实耐用,有何不可?

换个方向,212对比坦途那就不够看了,那你212怎么跟我坦途打对台?

更别说细化市场后更加专业的剑齿虎了,这玩意儿就是轻型装甲车,嘎嘎耐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