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还是你损啊!(6 / 7)

断地抽调来这边工作。

随着机关干部的抽调和调整,一些岗位工人也在调整的序列当中。

有关于轧钢厂搬迁原职工是否有跟随的意愿调查早就开始了。坚决要跟着轧钢厂一起走的工人,这边也会提前做好安排和调动。

机械安装、设备管理、工艺设计等等都需要专业的工人进行配合。

而从去年的下半年开始,红星轧钢厂的一些设备就已经在往新京一厂搬迁了。

那些在意愿调查时表示要留在京城的职工,集团也做了分流处理。

真有技术的,都会暂缓处理,普通工人则陆陆续续地按照集团先前同京城工业谈妥的协议来办,调动到新京一厂工作。

按照原计划,红星钢铁集团将支援新京一厂至少一万五千名职工。

之所以需要这么多人,是因为新京一厂在投建的过程中,京城工业也进行了再投资。

总不能完全搬运和接收红星厂的老旧设备不换代,这个机会正好扩大产能。

所以新京一厂要用红星厂的设备,也从京城第二机械厂采购了新的设备机械。

京城第二机械厂就是与红星厂深度合作的机械设计和生产企业,现在最红的产品当属仿造红星厂的汽车生产流水线设备了。

新京一厂在扩容,且从红星厂三班倒的管理模式中看到了甜头,未来他们也要这么干。

三倍生产达不到,两倍也行啊。

委托培训管理的干部已经在红星钢铁集团体系中工作了两年了。今年完成交接以后,这些人将会带着这一万五千名工人去新京一厂。

成熟的工人交出去,集团自己的轧钢厂不能不运营啊,所以还要稳固好自己的计划。

让京城的职工来钢城工作,本身就有一定的阻力,如果是拖家带口的已婚职工就更麻烦了。

整体搬迁是多么难,这两年小三线建设已经体验过了,没有政策要求可真是不容易。

红星轧钢厂搬迁至钢城以后,因全新设备、全新生产工艺和流程等等限制,再加上原本红星轧钢厂大而全的模式向专业化转变,在职工数量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李学武刚到红星厂工作的时候,厂里职工人数超过了一万三千人。这里说的是工人啊,还不包括干部,以及冶金厂这样的分厂。

这几年发展下来,单纯属于轧钢厂的人数早就超过了三万人。

这三万人有一万五千人要分流到新京一厂,剩下的一万五千人都来钢城吗?

不是的,因为钢城轧钢厂只需要七千人不到,也就是说,这里的轧钢厂更小了。

先进设备、先进生产工艺的引进让原本十个人干的活只用四个人就能完成了。

一些附属分厂归属到三产工业,或者联合工业建厂,实现了专业化,减轻了负担。

所以钢城轧钢厂比较红星轧钢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更专业,更现代化。

一万五只要七千,剩下的八千人往哪安排?这就是集团要进行的第二次人事变革了。

在同一时间,李学武既要保证轧钢厂在接收职工到来以后安家,恢复生产,又要保证集团人事变革分流下来的职工能有岗位安置。

八个人,八十个人,李学武想都不用想就能随手安置了,可这是八千人的指标啊。

邝玉生说压力大,他的压力就不大吗?

他要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那集团让他来辽东是干什么的。

这八千人绝大部分都会来辽东,因为亮马河工业区在红星厂关闭以后紧接着就会进行拆除和重建处理,园区内再没有重工业企业了。

清一色的轻工业产业以及配套三产能安置多少人,留京的愿望绝对不可能人人都实现。

到时候就看各自的能耐了,有专业技术的可能去研究所,没有专业技术的就去工程队。

红星钢铁集团不会丢下任何一名职工,努力保证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

但前提是得服从调剂。

别看集团做了意愿调查,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意愿就是最终结果。

从去年开始就有职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京城工业关系的就调出红星厂。

虽然舍不得集团的福利待遇,可为了留在京城,这些人也是没别的办法。

红星钢铁集团同京城工业默契地给了彼此一年半的时间来处理和安置这些职工。

总不能搬迁的时候才做事,那时候不得闹起来,大家都没脸。

“听说两位杨副主任的岳父都病了,两位都请了长假?”

在办公室里,邝玉生看了他一眼,提醒道:“要不要我做点什么?”

“哎!你这倒是提醒我了。”

李学武抬起手点了点他,笑着拿起电话说道:“不过不需要你做什么,这种事还是我来安排的好。”

邝玉生见他如此一笑,想起过去那几次在李学武身上吃到的苦头,不由得菊花一紧。

不用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