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武微微点头,讲道:“谁的青春不迷茫,这一结论也并不是我总结出来的。”
他很坦然地讲道:“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有多位心理学和多位权威人士在论述中得到印证,是揭示了思维内耗对行动力的压制,以及行动缺失对认知深化的阻碍。”
李学武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对这一心理状态稍稍做了一些解读,点到为止。
在给于海棠示意这个话题可以结束后,他又继续讲道:“如果让我回望过去,在部队的那段时间应该是我最充实的经历。”
“我听您说过,是看了很多书是吗?”
于海棠微微点头,想要通过谈话来探究他的过去,走进他的内心深处。
在言语间,她已经忍不住失去了主动,语气中多了几分急切和渴望。当然,这种心理状态悄然契合了听众此次的心态,所以她的感情变化表现在外人看来并不违和。
李学武注意到了,但并未在意,他把于海棠的这种表现理解成了即兴发挥。访谈节目本身就只有大纲而已,深浅还在发挥。
这会儿见他转过话题,于海棠也顺势而为,继续引导着他问道:“您的文笔我相信很多同志都知道,写作能力也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吗?”
“嗯,革命的大熔炉。”李学武认同地点点头讲道:“我在部队不仅仅接受了战斗技能的训练,也有机会学习到各种知识。”
“我在阅读的同时也在印证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和思考,有时候也会把感悟付诸笔端。”他语气稍稍轻快,微笑着讲道:“其中有几篇文章幸运地被《鍕报》采用。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喜欢上了思考和写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于海棠眼睛亮了亮,讲道:“我们今天羡慕和感慨您的敏锐和文笔,全来自于您过去的积累。”
她抬起手示意了一下,提问道:“您觉得在部队上的学习和积累,以及在战场上的成功对您来到红星厂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我想这些宝贵的经历对我来到红星厂工作,乃至是今天和未来都很有帮助。”
李学武看到了她的提醒,过去这一话题结束,顺利过渡到现在这个主题。
他微微点头表示理解,顺着她的问题继续讲道:“我始终相信企业和集体代表了我们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我们是红星厂的主人,也是红星厂建设发展的一份子。”
“红星厂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身为企业一份子的我们也在学习和进步。”
李学武巧妙地套换了概念,把个人的成绩寄托于企业的成功。也就是说,现在红星钢铁集团是成功的,这成绩也有他一份。
当然了,他并没有这么明说,而是把集团的成绩和成功分成了若干份。
包括坐在收音机前的听众,所有集团职工这个时候都是自豪的。就像李学武一样,他们也是红星厂的一份子,也有这份功劳。
所以没有人会对他的话产生质疑,质疑李学武的这句话就等于质疑了他们自己。
李学武从入职保卫科开始讲起,带着听众们回忆了他参加工作以后的一些经历。
只要是红星厂的老人,听到他提及的一些工作情况,一些政策上的变化,都会有所感触,毕竟这也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红星访谈》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紧紧地抓住了走进听众心里的核心意义。
李学武现在的讲话也是一样,他在介绍和宣传自己的同时,也把自己当做是红星厂十万名职工中的普通一员,也在学习成长。
感同身受之下,听众所认知到的李学武不再是高高而上的秘书长,而是有血有肉有经历的,同他们一样共同奋斗成长的同志。
回望过去看今天,李学武所讲的内容都是正面的,是能引起听众自豪感的话语。
这些内容也是红星厂从一个市管钢铁厂走向多方向发展的集团型企业的写照。
正印证了他刚刚说的那句话,企业在成长,职工也在进步。所有人都为企业的成长做了贡献,在贡献中所有人也学到了经验。
当他的叙述讲到今天,讲到红星钢铁集团大局发展的时候,所有人包括于海棠在内都竖起耳朵倾听。这可能是集团领导能把当前集团发展大局讲的最清楚的一次机会了。
李学武的讲解非常的接地气,没有一点弯弯绕,更没有夸大自己的作用贬低别人。
很坦然也很直白,将时下集团在工程建设、工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用所有人能听懂的话语概述了出来,相当的不容易。
他也掰着手指头细数了集团在过去建设的几个项目所产生的成果,这些成果恰恰就是集团能走到今天的重要支柱产业。
这也侧面地证明了当初《三年计划,五年规划》的正确性。巧妙地回应了节目开始录播的那段介绍词中对于他的褒奖之词。
“现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较为全面的教育培训体系,我们也有了技术先进的医疗休养体系。”
李学武声音不疾不徐地讲道:“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