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长,今天我可是有备而来的。”于海棠手里抱着笔记本,一坐下便迫不及待地道出了今天来的目的,“您不能再拒绝我了。”
“这话从何说起啊——”
李学武好笑地抬起头看了她一眼,故作玩笑地反问道:“我还有这么不近人情的时候?”
“我都数不过来有多少次了,反正每一次您都有借口。”
于海棠话说的夸张,这会儿更是笑中带嗔地提出了要求,“您得接受我的采访,红星访谈节目。”
其实说起来,这个访谈节目最初还是在李学武的关心和指导下创建的。
当时的于海棠刚刚因支持李主任而获得信任,参与到红星广播站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这是她担任副站长以后做的最杰出的节目了。
按照当初李学武给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访谈的对象和目标并不固定。有的时候会采访集团领导,有的时候也会采访车间工人。
更多的则是站在时事热点上采访当事人,或者在各级比赛和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集团职工。
除此之外,政策的发布、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发展成绩等等,也会就各部门负责人进行采访。
作为集团的宣传利器,在企业组织机构变革以后归属到文艺出版社统一管理,拥有了更大的合作空间。
升级成为联合广播电台以后,更是与联合工业报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不仅拓展了彼此的影响范围,更深层次地对基层优秀事迹进行挖掘展示。
作为该节目的负责人,即便于海棠在去年已经担任广播电台台长职务,可依旧在一线工作。
你可以说她恋栈不去,但必须得承认这两年红星访谈节目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是有她的贡献。
从节目创建的一开始,于海棠就想找他“访谈”,但均被李学武推辞了,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于海棠想要请李学武做节目,可不全完是想巴结他,讨好他。更因为李学武作为集团领导参与了很多项目从立项到运营的过程。
如果红星访谈想要深入且具体地了解某个项目,或者某个事件从本质到表面上的情况,选择采访李学武绝对不会让听众们失望。
现在可能很少有人有资格听李学武在会议上的讲话,在李学武担任秘书长以前,有不少人对他的业务能力和思想解读仍旧记忆犹新。
无论是多么复杂的上级指示精神,亦或者是突然的正治指令,红星厂这几年在执行的过程中稳如泰山,必须得讲一句秘书长真牛哔。
熟悉机关工作的谁不知道,全集团承上启下所下达的正治思想文件,有百分之八十出自秘书长之手。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也难说没有秘书长的指导和影响。
你就说负责全集团思想工作的谷副主任,她应该是对上级政策和意见掌握最充分的人了。可实际上呢?在经过这么多次的“实验”后,基本上所有人都服了秘书长。
别看李主任最近对秘书长的工作多了几分挑剔,可你让他不用秘书长,他也没有这个魄力。
于海棠早就想请他做一期有关于正治思想和时代发展相关话题的访谈节目了,就是一直没有机会。
在接连几次遭到拒绝后,她早就没了信心,已经很久没向秘书长发出邀请了。那这一次为啥她如此有信心,还敢在李学武面前放肆?
原因很简单,这次来并不是她的个人意愿,而是接到文艺出版社负责人的指示来做访问前采访的。
是丁自贵丁主任,如果没有领导的指示,她可没有信心来碰壁。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
突然收到领导的指示,于海棠喜出望外,很是做了一番准备工夫,这便带着希望来采访他了。
李学武本是打电话给丁自贵,请他收敛一下,不要过度地宣传他。可一通电话下来,他没能劝住丁自贵,反倒被对方给说服了。
丁自贵如此主动和积极,未尝没有站队和巴结的嫌疑。但是只要在这个游戏场中,就没有人能脱离这个游戏规则,都在选队站队。
李学武所仰仗的无非是一点点工作能力和现有的工作成绩,他自然不会眼高于顶,把自己看成无所不能。
所以对于丁自贵这个时候主动示好,他也难得糊涂,选择性地忽视了前段日子机关这些人的嘴脸。
当他的正治地位和岗位岌岌可危,飘忽不决的时候,可少有人雪中送炭。但锦上添花他也不能拒绝,否则不就成了主动结仇了嘛。
丁自贵在电话中讲了一些弯弯绕,就是为了劝李学武高调一点。
李学武觉得他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想一想便也就同意了。
不过他以为丁自贵多了也就是在联合工业报上多登几篇有关于他的文章,谁能想到安排他上红星访谈呢。
于海棠可是怀着满满的信心来的,李学武也是不好意思拒绝她。
“其实我也没什么好谈的。”
李学武笑了笑,并没有在意于海棠语气中的娇嗔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