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还把骨灰给扬了!(求月票)(2 / 6)

能够推动大明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

而科举只考进士,考四书五经上的内容,从中获利的,毫无疑问就是读书人,是儒学

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从根本上来强化儒学的地位。

可若是重开科举,还是只考四书五经,那这些人肯定会一股脑的往四书五经上钻。

我儒教,历来都是和统治者站在一起的。

把这些相关的知识教给他们,今后再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用起来岂不是要顺手的太多

朱元璋闻言点头“你这样说倒是不错。

他现在前途无量,自然不愿意往这里面掺合。

“那吕侍郎所为何事”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为了更完美的,把自己从之后将会发生的、朱允熥以及韩成之死,所带来的巨大风波当中,给摘的干干净净。

所以此时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此事。

“你的意思是说,这科举一开始考的,就不光光只有进士,还有别的”

这像话吗

才学兼备,家学渊源。

于是就在剩下的人当中,左右寻找。

那为什么不在开始学习之时,就传授他们这些呢

而不是那些只会空谈之人

韩成今日对自己所说的这些,当真是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令自己豁然开朗

原来科举是这么用的

原来不是办法不好,只是自己之前没有掌握到位

韩成见到朱元璋这激动的神色,当下便开口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现在伯宗再去教导太子殿下的儿子,乃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要不然为什么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用起来好用呢

放下碗筷,望着朱元璋说道。

还让咱一直到现在,没有发现。

影响力也非常的大。

边上一直在旁听,没有怎么出声说话的马皇后,在听到了这些之后,心情格外复杂。

“这些读书人,果然没有一个好玩意

毕竟科举在此之前,不就是分科取士的吗

从教学,到科考,再到为官,这一系的东西相辅相成。

若非是听朱元章说,他还真的不知道,历史上风评很好的宋濂,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生完了宋濂的气,朱元璋又想起韩成所说的这个补充办法,不由得为之欣喜。

当然,这事情对于吴伯宗而言,那是不能提的。

岳父大人觉得他们,非常不好用吗

真的说起来,让那些通过科举出来的孔孟门徒,先去做胥吏进行历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教育是重中之重。

把我们儒教的很多东西,都给忘记了。

只不过朱元璋嫌那人五官不够端正,觉得大明的第一位状元的名头,落到这样的人头上,实在是有损大明威仪。

韩成望着朱元璋询问。

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我儒教就一家独大,占据正统。

吕本的这一番话,说的是情真意切。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望着韩成。

而这个时候,坤宁宫中,韩成和朱元璋之间的谈话也在继续。

与吴伯宗寒暄了几句之后,吕本开始进入正题。

不和科举相互结合,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话,那么哪怕是学校里会教授这些内容。

别的我们都可以不管,但这件事不成。

吕本但“不知为何,最近一段时间,陛下他们对于朱允熥青眼有加。

“你说的那韩成,是不是就是治好了皇后娘娘的病,又医治好了宁国公主殿下,从而被陛下定为驸马的那个韩成”

“对于韩成此人,我也有些了解。

学其余的,都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进行的选择。”

这个时候就考虑这些,实在是有些为时过早。

当然,到了现在,一般很少人有人去夸他的相貌了。

“对,就是和科举相互结合。

不提个人诉求,而是说起了儒家的存亡。

教授帝王,让帝王成为一代明君,也是我们圣人门徒,必须要做的事。

但现在看来,他似乎和我们儒教,也越走越远。

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况且,就算是多言了,依照陛下的性格,也指定不会听。”

“你的意思是说要进行科举改制”

依照我之所见,我们这边最大的精力,应该放到大明的第三代身上。

再加上他属于太子的人,不见也是不好。

这东西,历来都极其敏感。

毕竟朱元璋对于宋濂,是真的很信任。

既然要做戏,那自然要尽可能的把戏做全套,争取更多的人,一起为此事努力才行

朱元璋念叨了一句,声音带来一些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