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朱元璋:商税三十税一还不够高(2 / 6)

了西厂。

其中,成员是汪直从锦衣卫校尉之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西厂之所以会起名叫做西厂,主要是为了和东厂进行区分。

东厂的全名,叫做东缉事厂,是永乐帝在永乐十八年的时候所设立的。

主要就是觉得,锦衣卫用起来还不够方便。

而当初永乐帝起兵时,身边也有不少宦官,很好用。

所以他直接在宫廷之内,以宦官为首脑,组建了东厂。

东厂设立,不仅仅令永乐帝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同时也有监视制衡锦衣卫的意思。

不过,不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的设立,到了成化帝这里时,都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所以朱见深来了一个另起炉灶。

建设西厂,使西厂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西厂针对的就是众多官员。

依照成化皇帝在历史上的种种表现来看,为了整顿吏治,他最终把西厂给弄了出来。

在此之前,他肯定用了常规手段来,没有奏效,或者是收效甚微之后,才会动用这种非常规的手段。”

朱元璋虽然不喜后宫干政,但也要分情况。

在朱见深的时代,土木堡一战,把大明的诸多武勋,以及精锐兵马都给葬送。

对于武勋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武勋集团力量被严重削弱。

文官力量开始膨胀。

再加上朱祁镇夺门之后瞎胡搞,武勋力量会变得更弱。

朱元璋自然知道,朝堂之上,最忌讳的就是一家独大。

既然武勋扶不起来,力量太弱,不足以对抗文官,那么该用谁呢

答案就是宦官。

这是老早之前的,早到汉朝就在用的办法。

朱元璋不愿意后宫干政不假,但若是后宫不干政,就会造成文官一家独大,朱元璋还是会忍住心里的一些不情愿,变一变底线的。

朱元璋从来都不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至少在不涉及到原则的问题上,他还是不介意处理事情时,让手段和底线,变得灵活一些。

“这一步棋走的不错武将不行了,皇帝需要培养出新的刀

这些文人,惯会胡搅蛮缠抠字眼,不知不觉的,就给你编织出来一道道网。

伱按照他们的规则来根本不行,搅缠不过他们。

就该突破出去,拎着刀子对他们砍上一番,他们就老实了”

西厂,东厂这些,在各种影视剧里面,基本都是反派角色,各种的为非作歹,各种残害忠良,各种的搞恐怖。

被各种的妖魔化。

这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让许许多多的官员头上多了一把刀,日子过不安生。

而笔杆子以及舆论,又都在文官他们手中掌握着。

在这等情况下,他们要是能说这东厂,西厂这些一句好话,那才真的是奇怪。

可站在朱元璋的位置,依照朱元璋去看,成化帝做这些很应该。

就该这样来

这些家伙们,头上有刀悬着,还一个个不老实,各种大动作小动作不断。

就更不要说没有刀子了。

没有刀子悬在头顶,早一个个上房揭瓦翻天了

要他说,朱见深就是做的力度还不够

依照他老朱的脾气,动起手来比朱见深更狠

天底下想要做官的人海了去了,不差那一点

杀了这些,马上就有别的人可以填充进来

那五代十国时,不还有一个光着身子晒太阳,被狗一口变成太监的皇帝吗

被狗咬了之后,心里极度不平衡,然后就弄了一个硬性规定出来。

让凡是想要做官的人,都要先自宫。

那不也一样不差做官的

听了朱元璋的话,韩成是一点都不意外。

他知道,在得知了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之后,朱元璋肯定不会介意使用宦官这把刀。

“朱见深在用了西厂之后,果不其然,很快就招致了众多官员们的不满。

这些官员,没有哪个想要头上悬着这样一把刀。

于是,很快大学士万安,刘吉等人开始上奏汪直罪状。

朱见深见此大怒,训斥这些人。

但这些官员,哪里会肯在这等事情上服软

不仅说他们是为国除害,还在第二天就组织了一大批有分量的人,声援助万安等人,呈递上大量奏疏”

朱元璋闻言,面色难看回头看着朱标道“标儿,你看看,这就是一家独大的后果

这些狗东西,已经开始限制皇帝了

一旦皇帝做的不顺他们的心,他们就搞这种手段

当真令人气愤

放在咱洪武朝,咱一个二个全给他们砍了

都是惯出来的臭毛病”

说罢之后望着韩成道“那结果呢见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