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可是,这样的军队后世真的出现了
“韩成,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种弊端”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遇事不决问韩成。
随着和韩成之间,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如今朱元璋已经逐渐养成了遇到事情了、尤其是比较棘手,难做的事情时,问一问韩成的习惯。
毕竟他在此之前,在很多棘手的问题上,都从韩成这里得到了不错的解决办法。
很多解决办法,若不是从韩成口中说出,朱元璋、乃至于这个时代的人都根本想不起来。
这自然不是因为朱元璋等人不够聪明。
而是因为时代局限性。
事实上,真的比起聪明才智,韩成觉得自己要比这个时代顶尖的那一批人差上很多。
从未来而来的他,是成功的站在了无数优秀前人的肩膀上,所以才会显得自己看起来,比这个时代顶尖的人聪明一样。
这点自知之明韩成还是有的。
不过,来到这些时代,能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用无数顶尖人才汇集起来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本事。
没有来到大明之前,韩成虽也知道知识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可这种感觉并没有那样强烈。
但来到大明之后,韩成是切身体会到了知识有多重要
知识不仅仅改变命运,还能改变世界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韩成并没有立刻回答。
他低头思索。
毕竟在此之前,他没有想到朱标朱元璋会问这个事情,并询问自己相应的解决办法。
韩成知道自己现在说出来的话,一个弄不好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慎重起见。
见到韩成陷入思索之中,朱元璋也没有开口催促。
边上的朱标看着韩成,心里有些担忧。
怕韩成在这个事情上,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他经过一番思索,不能说没有想到解决办法,只是所想到的解决办法,没有一个拥有特别好的效果。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韩成这一次,又是一反常态的没有立刻开口说话,而是陷入到了沉思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不得朱标不担心。
怕韩成在这事情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好在韩成的沉思,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结束了。
见到韩成抬头,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立刻将目光落到了韩成身上。
“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办法进行调和。”
韩成望着二人说道。
“武勋最大的问题,就是到了后来,越来越难以得到新鲜血液补充。
出现人才断代。
总是在最初的那些武勋后代里面打转,是不成的。
文官是从全国搜罗人才,武勋却是只那么些,长时间下去,必然比不过。
所以,陛下今后在开科举的时候,这可以将武举一并给开了。
也从全国收拢人才。”
听到韩成这样说,朱元璋脸上并没有露出欣慰的笑容。
因为韩成说的办法并不新鲜。
“武举是武则天时就开创的,开创初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从后面的它在历史上的表现来看,所取得的作用,只能说是微乎其微。
想要凭借武举,就与文官分庭抗礼,是难上加难。
不说弱宋,就算是我大明,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武举与科举并举,到了后来,文官还是会压住武将”
朱标迟疑了一下之后,望着韩成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武举这个办法,韩成没有说的时候,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其实都已经想到了。
但都觉得仅仅凭借一个武举,是根本不顶用的。
相对于科举而言,武举太过于不起眼。
但凡有点志气,在读书上面有些本事的人,都会选择读书考科举,而不会去考武举。
如果韩成说的解决办法,只是武举的话,那可就太令人失望了。
韩成闻听朱标之言道“大哥,我说的武举,和之前的武举不一样。
以往的武举,说是武举,其实朝廷做的并不好,本身在重视程度上,就远远比不上科举。
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学院,用来教授四书五经这样的知识。
但却基本上没有相应的,专门教授兵书战阵的军事学院。
因此上科举所获得的人才,都是受过各种正教育的。
武举则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野路子。
不是说野路子里就没有人才,但总体来说,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和科举比起来,要少的太多。
底蕴远远不够。
在我看来,设立武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