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医道至简,医者仁心(4 / 5)

往大明各地行医九年。

那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为朝廷效力,或者自己搭建医倌。

毕业之后每个人的去处都不太相同,大部分都是去各县惠民药局担任医倌,并且要在九年时间内培养数以百计能够简单处理跌打损伤伤口、普及卫生知识、避免瘟病流行的乡野郎中。

一部分则前往工兵团营,处理工兵团营的工伤,还有一部分则是前往官厂。

违约的代价,却不严重,补齐一百二十银的束脩、四十八银的膏火钱,当然不仅仅如此,违约还需要另外付出一点点的代价,为朝廷效命九年的契书是跟皇帝签订的,违约要奏闻陛下知晓。

一旦违约,会被陛下视为不讲信用的人,在大明,被皇帝直接仇视,没人能吃得消。

在学子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肃穆的静默慢慢的传遍了全场,只剩下了微风拂过松针的细响。

大明皇帝陛下不知何时已悄然出现在了远处,魁梧的陛下穿着十二章衮服,那是祭祀天地和太庙时候的穿着,代表着陛下对这次医学生毕业的重视。

大明皇帝的目光,缓缓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他们的毕业去向已经确定,没有学子违约,都认可了朝廷的安排,这让朱翊钧的心情很好,当然这也是礼部办事得力。

礼部用了个怪招,所有签署了契书的学子,都要附籍京师大学堂,直到履约结束,户籍才会转到户部落在京师,一旦中途违约,学子的户籍会被盖上违约字样,发回学子老家。

其实皇帝、礼部官员、朝廷完全是想多了,就是没有那么多的怪招,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因为朝廷给编制。

他们这批医学生可不是什么闲云野鹤,是吃朝廷皇粮的!

在大明想吃皇粮、上赶着给皇帝尽忠的人,如过江之鲫,这是连银子都买不到的官选官地位。

那松江府孙克弘为上海大学堂捐了快二百万银了,到现在也就个九品松江远洋商行商总,算是混了个官身。

为了顺利毕业,顺利吃上皇粮,这批学子头悬梁锥刺股,不敢有分毫的懈怠,生怕考试不合格,被医学院开除,要通过医学院的最终大考,才能吃上这份皇粮。

朱翊钧挥了挥手,笑着说道:“冯大伴,发吉盒。”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皇帝发给毕业生的礼物,这些学子算是天子门生,作为座师,朱翊钧给弟子们一份毕业礼,理所应当。

毕业吉盒里有银币两枚,外科道具一副,针灸铜人一个,药杵药臼一对、戥子秤一对,解刳论一本,预防卫生与简易方一本。

除此之外,还有皇帝本人写的,三经厂雕版刊刻的皇帝寄语一份。

缇骑入场,将一份份的吉盒赠送给了毕业的医学生,寄语内容很简单:医道至简,医者仁心,四海八方纳斯民于寿康,际天极地召和气于穹壤。

这句话是永乐至景泰年间的礼部尚书胡濙写在《卫生与简易方》里的话,皇帝觉得好用,就一直在用。

朱翊钧见吉盒发完了,才信步走上了月台,拿着礼部拟好的稿子,讲了长长的一段毕业致辞,大体就是要学子们知道手里医箱的分量,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患者性命托付,希望他们不要辜负万民的信任和期许等等。

这些话看起来都是片汤话,但朱翊钧很希望他们都记得。

仪式终了,学子们背着药箱,排成整齐的队伍,步伐沉稳地走向校门之外,向着会同馆驿而去,从今天起,他们就不是寒窗苦读的医学生,而是百姓以性命托付的医倌了。

他们今天就会出发,向着朝廷安排的地方而去,朝阳慷慨地遍洒金光,笼罩着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影。

一个个青衫人影,缓缓融入京城清晨的街衢之中,汇入大明的角角落落。

大明皇帝就这样站在月台之上,看着学子们远去的背影,愣愣的出神,目送他们离开。

宫廷画师们紧急行动起来,几笔勾勒出一个雏形,而后快速的填补着其中的细节。

而德王朱载堉,则捣鼓着长长的镜筒,在陛下宣讲的时候,拍摄了一份不太清晰的照片,他最新改良了显影液,让曝光时间更短,图像更加清晰。

这批培养了仅仅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医学生奔赴大明各地,培养更多的乡野郎中,走街串巷,这或许不是一把好刀,甚至可以说是锈迹斑斑的钝刀,毕竟这些医学生的医术不能和大医官相媲美。

但这已经是朱翊钧能拿出最好的东西了。

他当初承诺过的,让大明再次伟大,让大明所有人一起共享这份荣光,他不确信自己能做到多好,但一定要力所能及的推行,丁亥学制、乡野郎中,都是朱翊钧惠及万民的政策。

一直到所有的医学生离开了医学院,朱翊钧才走下了月台,听取了皇家格物学院的工作报告,大学堂的新一批的招生再次开始了。

大明皇帝没有过多的干涉大学堂的运行,都是礼部官员在负责,大明对于管理大学堂也有十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