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1360造城(2 / 3)

河,朝廷会为此支付更多的钱粮。”

江治还没看地图,只是根据和谭纶的交流就想到两个影响工程的关键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若是平时,工部账上有钱还好说,可现在工部已经开工的迦运河河段进行了一半多一点的工程,要完成还需要两三年,但是消耗的银子可不见少。

而剩余的银钱,还要南京、浙江等地造新式海船,也是一个巨大的消金窟,不断吞噬着银钱。

“工部有没有想过其他来钱的法子”

魏广德忽然问道。

既然是没钱闹的,那就想办法生财才是,而不是考虑如严嵩那样,从别的地方拆借过来,帐还是那些帐,不过是变成拖欠。

至于想要节省些,还是不要想了,朝廷的差事儿哪里能节省下来银钱,不多点出去,严重超支就不错了。

“工部收的造料银都是有数的,哪来的生财之道。”

江治苦笑,不过旋即想到什么,试探着说道:“别的就不说了,除非朝廷开放更大范围的海禁之策,想来能促使各地商人大量购置海船。

工部下面几个大船厂,说不得可以从中大赚一笔,补贴一下衙门的收入。”

“下面的船厂有那么多物料造船”

魏广德吃了一惊,要知道几年前俞大猷为了搜集造船的木料,可是大费周章从广西等地运送材料到江南这边。

甚至,出兵大琉球,就是看中岛上参天大树,可以为水师造船储备木料。

俞大猷的请求,魏广德顺势而为就推了一把,算是把台湾岛真正纳入大明治下,比历史上中央朝廷正式统治台湾岛早了一百多年。

“大琉球上已经囤积了大量木材,经过这几年的炮制已经可以用了。

现在限制船厂和水师的,其实还是银钱,除非有大量造船订单进入船厂,否则工部很难筹集到足够的银钱支持松辽运河开挖,户部那边据我所知也没多少银子可以支用了。”

工部就是个钱的衙门,平时和户部联系较多,虽然工部有一部分收入,但总量是被限制的,所以每年都要靠户部支应一些支出。

“晚些时候,户部那边送来条子,说他们已经划拨了粮草和饷银支应三屯营,是首辅那边直接过问的。还说现在太仓库拉出这批银两后,也差不多空了,连还在铸造厂里新铸造的银钱那点利,都已经安排好用途了。”

谭纶也开口说道。

“呵呵。”

魏广德干笑两声,知道这是户部对此事有些不满了。

又打仗,他们能高兴才怪了。

而且这次拨给兵部的饷银,想来他们没分润到好处,所以才在兵部说这些话。

不过,魏广德很快还是思考起来。

朝廷没钱,还是得想办法帮朝廷搞钱才行。

张居正的清丈田亩,真要见效还要等上两年,到时候朝廷才有稳定赋税收入填补国库,而这两年时间里会冒出什么事儿来

万历皇帝大婚的事儿,可以等远洋船队返回,用海贸之利来操办,想来以后朝廷应该不会拒绝下西洋的行动了。

“海禁,看来是得考虑再松开条口子。”

短期来看,似乎也只有在造船上赚银子。

实际上,这个时期最暴力的生意,除了抢占殖民地搜刮金银外,造船也是项非常赚钱的行业。

都知道海贸赚钱,那船厂老板造船为什么不自己干

不仅没有风险,而且造船的利润丝毫不比海贸少多少。

不过,船厂要赚钱,确实得大环境支持才行。

“现在朝廷在福建有月港,那你们认为在何地再开发港口,发出船引最为合适”

魏广德看看江治,又看看谭纶,严肃问道。

“如果只开放一地的话,怕是争夺会很激烈。”

谭纶开口说道,“广东、浙江,甚至南直隶的淮安、山东的登州也都是民船集散之地,贸易非常繁华。”

“是啊,想来沿海各省都会伸手抢夺,月港之利不小,每年可为福建赚到十余万两银子。”

江治也说道,“其实既然开放,不如就多开放几地也未尝不可。”

江治这就是为工部谋利益了,当初禁海,全国的船厂只有官办还保留,民间船厂早就废弃。

官办船厂也是因为还需要漕运,所以官府不是不需要造船。

而民间自然就失去了订单,民间船厂自然只能关闭。

船厂关闭,当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再办起来的。

别看那些海商有船搞走私,其实许多船都是旧船修修补补,还有就是在海外订造海船。

国内偷偷摸摸建造的也有,但成本极高,也就是仗着海贸利润恐怖,才有人这么操作。

现在大明一旦开放海禁,官办船厂这些年的收益会极为恐怖,几乎可以说根本不愁销路。

“一下子全面铺开也不行,到时候海上太乱,容易惹出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