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0章 1580战火(2 / 3)

在异国作战,对情报的依赖极大。

前两天锦衣卫已经送来倭国各地大名发布战爭动员令的消息,据推测此次倭国可能集结几十万大军。

只是军队集结还需要时间,在明军已经成功登陆的前提下,匆匆赶来作战反而不是好事儿。

据说他们的大名已经在清洲城秘密聚会,商议將美作地区作为大军集结地,各路大名的军队在集结完成后会先驻扎在美作地区,再制定作战计划和分派作战任务。

可以说,此次倭国失了先机,不像之前对抗蒙元进攻时,九州岛大名激烈抵抗为倭国其他大名援兵爭取到时间。

再有“神风”相助,让倭国首次取得对抗中原王朝的大捷,极大的鼓舞了倭国上下的士气。

这么快又有消息传来,戚继光自然想知道倭国到底又有什么应对。

“拜见戚大帅。”

信使进来,先向戚继光磕头后,隨即拿出手里书信,不过隨著书信一起的,还有一封文牒,这是用来完成情报交接的凭证。

戚继光取出隨身印信加盖在文牒上,递还回去,这才拿起书信拆开,取出信纸查看上面的內容。

“织田氏集兵十五万,德川出兵八万,北条出兵六万.”

显然,这是锦衣卫从清洲城打探到的倭国此次各家大名会出动兵马数量的情报。

单单是上面的数字,就让打惯大仗的戚继光觉得头皮发麻。

明军多久没有组织过这种几十万人的大会战了,倭国居然敢如此调集重兵。

不是戚继光胆怯,而是他觉得难以理解。

几十万人的大军调度,绝对不是简单的事儿。

兵马越多,为將帅者需要考虑的事情也越多,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儿。

但就是当初李成梁带著十来万兵马远征缅甸,听说专门派出云南御史负责后勤调度,就算如此,也是出了不少岔子。

前线明军一路推进过程中,数次因为粮草輜重补给不及时而停下脚步。

维持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如此麻烦,倭国居然能动用三、四十万大军,他们能够保障这么多人马的后勤吗

戚继光一指旁边书案,亲兵晓事,急忙过去从高架子上拿下一个盒子,抱到案几上放好。

戚继光拿出钥匙打开盒子,从里面翻出前两日送来的情报,找到其中一张。

这是报告毛利氏本家已经急匆匆从周防逃到长门的情报,现在周防基本上是空了。

“带人下去用饭招待。”

戚继光把手里情报放回盒子里,对身边亲兵吩咐道。

亲兵带著信使离开后,戚继光又想了想,似乎终於还是下定决心般有了决断。

倭国调集重兵,对大明来说有好有坏。

坏处自不必说,他们需要应对更加危险的境地。

几万人对抗几十万人,这仗不好打。

但是好处也有,那就是调集这么多兵马,需要不短的时间,这就给了明军从容布置的机会。

“南北两条防线几无可能,长门必须拿下,以水师护卫,这样才可调集五万大军迎击倭寇。”

戚继光小声嘀咕一句,隨即亲自磨墨,书写一道公文。

这是给南路军邓子龙、陈璘的命令,让邓子龙抽调兵马准备进入长门,彻底肃清那里残敌。

而陈璘的命令则是南海水师即刻控制长门海峡,不给九州岛和本州岛向长门增兵的机会。

他的新计划,自然还得上报经略王锡爵和京城,於是又是书写了两份战报,还单独给魏广德写信,详细说明了倭国的形势,特別是倭国的地形。

至於什么两线分兵,在现实面前,这个就是书生意气。

当然,他不能说魏广德的谋略不对,只是说倭寇正在集结主力四十万於中国,准备从东面对明军展开反击。

双方兵力悬殊过大,戚继光认为没必要继续保留南线,这对分散倭寇兵力並无益处,反而分散了明军本就不多的兵力。

將南面防御交给水师完成,陆师集结主力应对倭寇大军方为上策。

战报和书信在完成后,马上就被戚继光派人送走,战报出了详细匯报当下明军取得战果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援兵。

对於孤悬东海的弹丸小国,戚继光其实一开始並不以为然。

就算当年倭寇残暴,不也被他带兵镇压了。

至於之前情报说倭国区区小国有寡民千万,其实也没有放在心上。

只能说,那时候的戚继光根本看不清周围番邦。

在他看来,倭国有几百万人已经缴天之幸,怎么可能繁衍出千万人口。

大明周边,不可能有这样的地方。

千万倭人,想来是锦衣卫杜撰夸大出来的。

中国歷史上,確实也是如此。

几万人就敢在书上记录二十万,很多时候都被看成是为了押韵,为了让看的人舒服故意夸大,是一种修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