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6章 1526辽东军情(2 / 3)

方部族吞併,成为他们的一员。

不过,现在面对的是大明,其实对面的人也是心有揣揣,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戚继光当然不会对他们做什么,屠杀老弱妇孺,他戚继光还做不出来。

对身后一员参將道:“祁光祖,你带步营,押解这些人返回义州,暂时安置起来。”

“大帅,我.”

祁光祖急忙喊道,显然不想接这趟差事儿。

不过戚继光可不会听他的,直接打断道:“军令如山,你想抗命吗”

“末將得令。”

犹豫片刻,祁光祖终於拱手接令。

“马上带人去接收部落,打扫战场,其他各部儘快整队,就在这里扎营休息,明日北上。”

戚继光马上连续下达命令,显然也是不想在这里多耽搁。

扎营后,他还要先给辽东巡抚那边送去消息,然后李巡抚那里自然会有战报送到京城去。

各路得令的將官纷纷打马而走,戚继光看著祁光祖的背影嘆了口气。

留下祁光祖,是出发前两天李巡抚私底下给他打的招呼,他之前在大同做巡抚,和祁家有些交往。

至於这祁光祖,就是蔚州祁家祁勉这一脉的人,其实严格说起来他是祁家祁勛这支的人,是过继给祁勉的,因为祁勉是祁家这一支第一个战歿之人,而他的继子也和他一样。

好吧,那都是嘉靖年间的事儿了,为了不让这一房没有香火,於是祁光祖就被过继到祁勉这一支。

元明交替之际,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它虽然是中央集权制,但同时保存著若干封建制度的特徵。

朱元璋对在外诸將不太信任,所以不断限制与削弱高级將领的权力。

同时,他又陆续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边塞重镇及內地各个城市为藩王,特別是在北方边境数千里的防线上设立了辽、寧、燕等九王,驻军於要衝之地,统领诸將,世袭镇守。

朱元璋分封诸子的做法,表明他试图將兵权从军事贵族的手中转移向宗室诸王。

朱元璋之孙建文帝在位时试图削藩,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成功。

朱棣在位期间秉承建文帝的政策,派亲信將领到边塞要地统军,废止各地藩王领兵出征之权,使坐镇一方的藩王沦为了地主。

因此,也使兵权再一次从宗室诸王的手中转移到了军事贵族手里。

军事贵族与高级將领们重新掌握了边陲要地的军权后,很快便发展成为世代镇守边塞的军功集团,也就是俗称的將门。

当然,这些將门和开国时期那些名將大多没有直接关係,虽然背后或许有这些勛贵的影子。

是的,开国名將虽然曾守卫过边镇,但后来都纷纷调回中央,依仗功勋成为大明的勛贵。

而明朝的將门,此时多为调往边镇的军户发展而来,他们或为百户,镇抚,甚至还有小校。

通过积攒军功,逐渐成长为低级军官,直至成为高级军官。

姜氏將门9人中只有1人为参將,有3位副总兵,5位总兵,五代人中都有总兵。

將门规模最大的王威家族,初步统计三代出11位总兵,4位副总兵,3人被封为太子少保。

此外还有杜氏將门6人中,出了5位总兵,三代4人获封赠左、右都督,其中杜桐、杜文焕、杜弘域都被封为右都督,杜松被赠左都督,一门宠盛。

尤氏將门9人中有6位总兵,尤世威被封为左都督,正一品,尤继先加太子少保,尤世禄加太子太师,两人为从一品。

萧氏將门7人中6人官居副总兵及以上,均为正二品及以上。

这祁家也类似,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叫祁小公,是元朝末年的云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人。

洪武初年北伐,山西尽入大明版图,这位祁小公在洪武五年才被充入明军,从此成了明朝军户,编入大同守御千户所。

两年后调入蔚州卫后所,服役32年之后即永乐二年因为年老,由他的儿子祁友接班。

祁友从军只两年,在永乐四年因为从征干滩河,立有军功,於是晋升小旗。

在永乐二十一年祁友之子祁能因为跟隨守备朱谦出击巡哨有功,所以被授予总旗。

之后祁家由祁能、祁升、祁岳先后从军,歷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祁家子弟逐渐从总旗升职副千户,守备,成为朝廷在北部边镇的中级军官。

到了嘉靖朝,因为新河、王保屯等地打了几个胜仗,祁岳在嘉靖五年获赐誥封三代的誥命,自己是正三品散阶昭勇將军,妻子孙氏封淑人;爷爷祁能、父亲祁升被赠予昭勇將军,奶奶张氏赠淑人,妈妈王氏封太淑人。

至此,祁家將门终於开始形成。

嘉靖九年,祁岳晋升宣府左参將,成了马营、独石守备,这是杨洪早年发跡的职位,大明宣府北路最重要的军事岗位,与韃靼作战的第一线。

祁岳从1487年袭职开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