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1章 1511板升城外(2 / 3)

子已经在考虑如何收服归化城,壮大自身实力,或者说也是在为儿子考虑,壮大他的实力。

不他失礼是不可能从黄台吉手里得到什么的,只有俺答汗给他的部落,但这不行。

想了想,还是只能把席位寄托在大明头上,只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她才能有效控制草原。

明廷对她的期待,三娘子当然知道,那就是维持朝廷和蒙古之间的和平。

这当然是她乐意见到的,现在的蒙古已经没有了逐鹿中原的实力,这些年北地寒冷,冻死牛羊无数,也大大限制了蒙古实力的发展。

蒙古,需要从大明获得一些粮食补充。

她和其他蒙古首领不同的就在这里,其他人以为蒙古没有的东西,他们可以像过去那样南下抢掠。

而三娘子不这么认为,大明军队战力有所提升,而蒙古则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退化。

这种情况下,大明只要龟缩起来,坚壁清野,就能让蒙古毫无办法,最终因为冻饿而实力大损。

三娘子当然不是真正的,完全倒向大明,只是她不得不如此做,为了整个蒙古的生存。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她和许多蒙古有实力台吉之间闹得很不愉快,他们在外都说她囂张跋扈,却完全不体谅她的良苦用心。

当下的蒙古,不依靠大明,能活下去吗

那帮人,只知道幻想祖先的荣光,还想著能再次饮马长江,也不想想,蒙古人崛起就那么一次,而在此以前是什么情况,任谁都能踩上一脚。

很快,三娘子走进部落,在大帐里坐下,拿出纸笔就给大明宣大总督写信。

有些事儿,还是得先稟报,看大明的態度。

反正,她的兵马已经去了板升城,至少得把那些覬覦大成比吉的部族首领挡在城外。

只是她不知道,他派兵去板升城的消息很快就在归化城中传开,然后恰台吉得到就是大怒。

恰台吉本名萨尔玛尼,是阿勒坦汗的义子。

恰台吉既为阿勒坦汗义子,又是阿勒坦汗直属部眾的首领,领有阿勒坦汗的部眾2000人。

他长期为阿勒坦汗的事业奔波,多次作为阿勒坦汗的使臣往来於土默特万户与明地之间,交涉处理双方事宜。

隆庆五年,被明廷授予“百户”之职,后升“千户”,是阿勒坦汗非常信任的近臣。

阿勒坦汗去世后,土默特万户的重大事项也需要徵得恰台吉的同意后才能够顺利实施,可见影响力也是不小。

恰台吉知道忠顺夫人派兵去了板升城,他当然就想到这是她箱套吞併把汉那吉的遗部。

板升城是谁的,那是阿勒坦汗留给把汉那吉一支的財產,怎么可以被人抢夺。

於是,恰台吉也没有沟通,直接带兵也赶去了板升城,欲要阻止忠顺夫人的兵马进城。

京城內阁,魏广德解释了必须儘快平息蒙古事件后,张四维和申时行都沉默了。

张科只是担心宣大军一个不好,就真破坏了大明和蒙古的关係。

可既然魏广德已经下定决心,必须维持蒙古的平衡,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那兵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那兵部连夜派人知会郑洛,让他早做准备。”

听到张科的话,魏广德点点头,又看向刘守有道:“儘快查探草原的情况,一旦各方爭夺板升城归属,要即刻把情报送到宣大。”

这里面,其实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度。

大明態度要坚决,逼迫蒙古就范,但魏广德也真不想因此就刀兵相见,毕竟计划好了的,都多少年了。

一个不慎,可能全盘皆输,所有投入都做了无用功。

“现在我需要你们一个態度,谁支持,谁反对”

魏广德看向张四维、申时行,沉默是不行的,必须拿给他们表明態度。

申时行还是最先表態,说道:“我支持魏阁老的意见,儘快平息草原事態,避免影响朝廷在海外的布置。”

张四维看了眼申时行,盘算著反对会有什么结果。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真正能阻止魏广德的,只有张居正。

可他现在倒在病榻上,根本不可能阻止。

“我不反对。”

张四维开口说道。

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其实就是弃权,反正他不会说出支持的话。

“那就这样定下来,进卿,回兵部后,马上向辽东、蓟镇、延绥等九边十三镇行文,让他们督促兵马严加戒备。

命宣大军隨时准备出动,介入板升城之爭,辽东、蓟镇、延绥隨时准备出兵策应.”

魏广德开始发號施令,单单出动宣大军,怕是不能对蒙古形成巨大压力。

边镇完全动起来,向蒙古施压,黄台吉就得考虑考虑內乱的情况下,大明要是出兵北伐,他到底能不能承受,他这个汗位到底还想不想坐稳。

大明出兵,其实更多还是向黄台吉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