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章 1494改土归流(2 / 3)

上西南各省官兵纸面也就几万人。

大明从西南各省出兵,大多都是募兵,召集这些土司,一人出点凑几千上万人,再以少量官军。

杨应龙也正是因此看出朝廷在西南地区统治的虚弱,只要他能策动其他土司按兵不动,就朝廷那点兵马,要想快速消灭他的人马几乎不可能。

相反,官兵实际兵力却要打折扣不说,战力也羸弱,被他反杀的概率极大。

別看川军精锐曾隨李成梁杀入缅甸,但那是各卫所精锐。

回川后又分散回各地卫所,只有少量成建制进驻成都府守卫,根本不值一提。

“你们怎么看播州杨氏”

听完刘守有稟报,张居正没有表態,看向其他三人。

申时行最先说话,“以我之见,还是按照湖广的法子,调集云贵川一带兵马围住播州,以便朝廷官吏完成对田地的清丈为宜。

逼反杨氏,终不是好事,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

隨著申时行表態参照湖广旧例,在他看来只要压服杨应龙,那西南地区剩余的土司都可按此料理了。

一家一家的来,各个击破,应该没有哪家敢真和朝廷撕破脸。

隨后,张四维也表达相同意见。

毕竟文官就没一个喜欢打仗的,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完成自己的任期不好吗,何必要冒著性命之忧做事。

轮到魏广德表態,他却没有反应,而是在低头思考,完全没有接话的意思。

其实,此时魏广德脑海里正在回忆记忆里关於播州叛乱之事。

如果放在之前,刘守有不提播州,魏广德是记不起有这个事儿的。

万历三大征,或许对於大部分国人来说並不清楚其中的含义,但魏广德恰巧看过这一段。

关於明朝在万历后期快速崩溃,许多人都以三大征作为明朝垮台的重要原因,认为是站在耗费了明廷財力,让他们因为经济困境逐渐放鬆了对辽东的掌控,从而让努尔哈赤趁机做大。

万历三大征指明万历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分別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代价也是巨大。

特別是两次援朝战爭,大明出兵近十万,耗费粮餉无数。

其中播州之役耗时最长,也是最为奇特的一场战爭,给魏广德印象有些深。

按照当时文章里的说法,播州杨氏从万历十八年开始和明廷交恶,到万历二十四年扯旗造反,挑起战爭。

明廷快速出兵平息了这场叛乱吗

没有。

明廷真正重视这场叛乱,是在万历二十七年。

因为当时地方上奏匯报此事,只说地方土司叛乱,正调兵围剿。

真正把叛乱放到万历皇帝案几上,是因为此时大半个四川已经被杨氏占领,四川巡抚已经无力回天,甚至杨氏叛军一度围攻成都府,实在是遮掩不下去了,这才向朝廷求救。

於是在万历二十七年,明廷调集湖广、贵州等地兵马,共二十余万开始平叛。

四个月时间,李化龙率兵攻占杨氏最后据点海龙屯,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宣告结束。

由此可见,播州之役其实本身规模並不大,但是因为地方官府的原因,居然前后耗费数年时间才得以平息。

如果从杨应龙不听宣也不听调开始,持续十年之久。

而在此期间內阁会完全不知情

魏广德是不怎么想相信的,至於万历皇帝知不知道,也不好说。

一件小事儿,最后闹出十年大乱,也是够奇葩的。

如果现在就出兵,乾脆利落的干掉杨氏一族会如何

魏广德此时就在推算此事,二十万的大军四个月完成平叛,说明杨氏土司兵战力其实也堪忧。

当然,官军人多势眾也是原因之一。

“锦衣卫可有杨应龙不臣的实据”

魏广德忽然问道。

张居正还端著茶,等待魏广德表態,听到他这么说,差点把茶杯摔了。

他能感受到魏广德话里似乎有杀气,这是打算杀人立威

一个念头出现在张居正脑海里,他其实也偏向威逼的方式解决此事,没必要开战。

消灭一个土司事小,可也会让大明和西南眾土司更加离心离德。

不过魏广德知道杨氏会成为以后朝廷的一个大麻烦,还不如儘早剷除为好。

不过到刘守有这里就有点为难了,所谓实据,那就是杨应龙有谋反的铁证。

可他除了杀人,还真没有其他的。

他说的那些话也不是锦衣卫胡诌,他確实说过,可没有人证自然也不算实据。

而且,就算捕获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