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9章 1489抬高三娘子(2 / 3)

按说,拿著这样的奏疏,魏广德应该马上去首辅值房,商量如何票擬。

虽然票擬肯定会派出礼部官员前往弔唁,还有赐祭坛一类的,但魏广德还想在里面搞点事儿。

反覆看过奏疏,明確是三娘子亲笔所写,看字跡娟秀,显然真不负传言,此女对汉家文化造诣颇深。

其实蒙古不少王公贵族都会汉话,写汉字,不过都是歪歪扭扭,所以帐中多半会僱佣汉人书吏代笔。

而三娘子可以亲自书写奏疏,显然文才还是有的,或许参加北方科举还有机会拿下秀才功名。

值得一说的是,北地民风彪悍,文风却是不盛,江南的童生如果迁籍到北地,往往很容易能拿到秀才功名,甚至是考取举人。

所以,其实从明朝起,高考移民就已经盛行,后世不过是发扬光大而已。

魏广德抽出一边便签,提笔就开始书写自己的看法。

既然此次上贡以三娘子为主,魏广德打算顺势再把三娘子捧一捧,確定她王妃的权利。

於是,魏广德除了请求皇帝派官员弔唁、赐祭品外,还请求批准以后蒙古人凡赴內地均须携带三娘子签发的文书,方准通行,否则不认。

这样,三娘子等於扼住蒙古各部族和大明互市的权利。

凡是让三娘子不满的蒙古部族,很可能就拿不到三娘子签发的文书,自然就不可能参加互市。

这个权利,对於蒙古各部族来说,影响可谓巨大,相当於大明只承认三娘子代表蒙古,而不是顺义王。

有了这个权利牵制,想来归附於三娘子的蒙古部族会不断增加,就算黄台吉继承汗位后想做点什么,都得顾忌三娘子。

这也是魏广德灵机一动,他之前一直盘算此事,最担心的就是黄台吉卸磨杀驴。

在迎娶三娘子,稳固汗位后,依旧选择挑衅大明,因为朝廷缺乏对黄台吉的掣肘。

贸然关闭马市,也是不妥当的,这等於朝廷向蒙古宣战。

黄台吉迎娶三娘子,两人看似一体,实则未必。

不要觉得黄台吉登上汗位后就可以只会命令他那些兄弟,还有草原上各部族。

地位没有稳固,对他这个大汗,多半是阳奉阴违。

要知道就算是俺答汗,其实北地蒙古多半也是如此,就更別说威望远不及父亲的黄台吉了。

写好票擬,夹进奏疏里,魏广德这才拿著往首辅值房去。

出门还吩咐芦布,马上请张、申二位阁老去首辅值房。

芦布知道肯定有重要的事儿,应该就是宣府奏疏,不敢怠慢,马上就去通报。

在魏广德把奏疏递给张居正,特別是看到他书写的票擬后,两人还在嘀嘀咕咕,张四维、申时行就已经快步赶过来了。

四个人关在首辅值房里又研究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魏广德的操作比较合適。

能够很大程度上削弱顺义王黄台吉的影响力,但是真要较真,其实就是一点点权利而已。

大明只承认三娘子签发的文书,变相就提高三娘子在蒙古部族中的影响力。

隨著互市的开始,蒙古各部已经越来越依靠和大明的贸易了,特別是那些部族首领。

以前跟著俺答汗掠夺,只能获得很少一些物资,金银对他们来说不缺,但部族需要的铁锅、粮食,他们需要的茶叶、美酒,还有那些丝滑的绸缎布匹却是收穫不多。

现在用羊毛、牛羊就能从明廷获得,虽然依旧被控制数量,但总比过去抢掠强。

其实就算是大明边堡里,这些物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而现在,大明的商人直接从內地把物资运到边镇来进行交易,除了铁锅外,茶包、布匹那几乎都是敞开了供应,只不过他们不怎么需要金银。

其实,蒙古部族此时也已经享受到商业贸易带来的红利,他们採购的物资不仅仅是供应自己部族需要,一些物资被他们加价卖到西边,沿著丝绸之路向中东蔓延。

不起眼的东西,曾经就是这样一层层转手,最后被欧洲贵族高价获得。

所以,大明给三娘子的权利,不可谓不大。

奏疏和票擬在內阁商议妥当后,几乎没有改动,就直接被送进乾清宫里。

而万历皇帝看完內阁奏疏和票擬后,召冯保详细询问了一番。

朱翊钧毕竟亲政时间尚短,很多问题思考不周,需要阁臣和冯保解答。

而太监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小皇帝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冯保。

冯保的司礼监是知道俺答汗死了的消息,只不过这份奏疏刚送到兵部后,他也听到消息。

东厂虽然稍逊色於锦衣卫,但在六部衙门里耳目还是灵通的。

看到內阁的票擬,冯保倒是很快就想明白了意图。

稍微解释了內阁的目的,朱翊钧就明白了。

看似分给三娘子一点点权利,但是却对蒙古各部族影响巨大,以后各部首领可以不听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