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 1455商籍(2 / 3)

说起来,肯定是超过万万的,所谓亿兆黎民,还真沾边了。”

“你的意思是,以我大明扩大的领土为由,进行一次更大范围的全国人口清查?”

如果单独奏报重新清查人口,确实有些突兀,有些事儿就不得不搬上台面来。

可如果扩大范围,把大明新增领土进行清查人口的理由拿出来,到时候清查后直接上报总数,就算人口偏差很大,有些东西也能找话圆过去。

“不然呢?直接报告宫里,过去百余年间朝廷负责黄册的官员都在弄虚作假.”

魏广德叹气道。

这锅太大,他们内阁阁臣不得不面对,但也肯定会想办法把责任降到最低,最起码有个理由。

新冒出来的人口,是从吕宋、旧港和缅甸迁移回去的汉人。

反正理由随便编,只是个借口。

满朝上下都能猜到是怎么回事儿,但绝对没人会挑明。

那会得罪很多人。

说到底,对这一届内阁影响有但不大,毕竟过错都是之前造成的。

这样做了,最起码朝廷制定政策时,不会因为数据造假而错误判断形势。

“白册之事,就我们几个知道就好了。

善贷刚才的提议,我觉得很好,既然全大明的田地都重新丈量过了,那人口顺带着也重新登记一下。

对了,之前清丈,吕宋、旧港和缅甸还未进行。

此事善贷下来对接户部、工部和都察院,对这些地方也进行土地清丈。

至于奴儿干都司,还是先算了,那边苦寒,本就无甚产出,等以后再说。”

张居正马上表态道,魏广德的提议看似麻烦,但对朝廷肯定是好的,确实不能一直被

多出来三千万人口,至少有接近一千万的成年男丁,可这些丁税十有八九是被地方官吏拿走了。

“叔大兄,此事其实还不能如此武断进行。”

魏广德这是摆摆手说道,“这些人丁不可能凭空冒出来,而地方上也不可能对此不闻不问。

只能说,这些丁税其实是收到地方,只不过被用在地方官府开支出去了。”

魏广德又冷笑道。

“这是必然的。”

申时行反应这次很快,马上附和道。

“对,应该是如此。”

张四维在申时行附和后也理解了魏广德话里的意思,不存在贪污。

那这里就引申出另一个事儿,朝廷要收走这批银钱,地方上的反应。

别觉得中央一定压过地方,想想藩镇之乱,地方要都反中央,那就再想想清帝为什么退位。

南方各省,清朝主要的税收来源集体通电。

张居正已经猜到魏广德话里的意思,但还是问道:“你的意思还是把地方府县的吏员也都纳入吏部管理,支取俸禄?”

“正是,过去都是知县、知府自筹费用,这导致了他们肆意摊派杂税,欺上瞒下大肆捞钱。

而一旦核查,他们的理由就是整个班子都得他掏银子养活儿。

设身处地想想,其实未尝没有道理。

把地方上不上名录的职位纳入吏部管理,正好就是这部分新增赋税开支了。”

魏广德说道。

“吏部管的过来吗?一个县原来就几人,现在可就是上百号人,大县更是可能上千。”

张四维开口说道。

“不难,各省布政使司吏科剥离,直属吏部,负责各省吏员调派。

当然,他们也听命于布政使。

吏部管官,吏部各省就管吏,选人以堂官意愿为首选,想来对维持地方安宁不会有太大影响。”

魏广德马上就说道,也就是双重管理。

不让地方首长管着这些垂直部门,很容易闹出地方不和的幺蛾子。

不过,地方插手过多,又难以真正独立行事。

这其实是个两难问题,就算后世也是无解。

魏广德也只能参考后世的部门设立,反正有优有劣,先参杂着搞起来再说。

劝农司已经在各省建立了独立衙门,品级虽然不高,但效果还是很好的,比纳入布政使司效率高了不少。

布政使司里,终究人浮于事,做事还是存在推诿。

有劝农司垂直管理,可以做到令行禁止,没有推诿余地。

不过劝农司也要向布政使司负责,只不过因为权利微小,各省布政使多不看在眼里。

辛苦衙门,谁愿意插手担责。

“像劝农司那样?”

张四维反应快,一下子想到之前魏广德推动的各省建立劝农司衙门,又分走一部分官田进行农业种植。

好吧,现在劝农司已经发挥作用了。

在他们的推动下,御麦、番薯和马铃薯都已经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自己老家山西那边,现在就有不少农户开始种植这些海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