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 1454丑闻(3 / 3)

也就是申时行口中的“万万”。

虽然古代官方文书里,常见到“亿兆”这样的词,他们也都是万以上的大数字单位,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其实并不常用。

毕竟数字太大了,已经超过了此时的生产力,往往是比喻数之不尽的含义。

“万万”,已经说古人能想到的,能用到最大的数字单位了。

别觉得大明土地只有7亿亩是不是还有隐藏土地,或者其他原因数字不准,毕竟后世土地红线高达18亿亩。

其实,从此时的环境等方面看,7亿亩已经是最大的了,东北大粮仓毕竟都没有完成开发,大明的领土也没有涵盖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

7亿亩,已经是大明的极限了。

至于偶尔出现8亿亩的土地数据,比较公认的是把山林塘湖折算进田亩中,或者使用“合法”的丈量工具的结果。

“流民不至于高达百万吧。”

张四维开口道,他聪明的没说隐户。

因为大家其实都知道,山川大泽里,还有许多为逃避赋役藏起来的百姓,还有被各地世家大族隐藏起来的人口。

这个,还真很难计算的清楚。

“九千万黎民,算是比较准确的数字了。”

魏广德也微微点头,算是认可这个数据。

只是随即,魏广德看向张居正说道:“这么说起来,每年不到二百万两的盐税,至少损失在百万两以上。”

“嗯,盐政需要改动。”

张居正点点头,之前他听到申时行爆出九千万人口的时候,就已经想到户部那按照六千万人口得出的盐税二百万两有误。

“魏阁老,关于盐税的问题,其实未必真能涨到三百万两。”

申时行却开口说道,“民间食盐消耗,过去可能高估了腌臜损耗,但是盐税流失肯定有。”

古代没有冻库、没有冰箱,食物保鲜多是靠食盐腌制肉类保存,这也是古代食盐消耗的一个重要途径。

申时行话里的意思,那就是私盐可能没大家想的那么多。

“户部去岁报的盐引是百万引,想来真实数字当不少于120万引。”

魏广德听了申时行的话,就没有按照100万引的五成计算实际盐引应该高达150万引的数字,而是再打个折,只增长两成说出120万引的数字。

其实120万引也不少了,5亿斤食盐。

大明的盐引,一引大约四百斤,售价六两多银子,扣除成本后,朝廷收银一两多,这也是明朝财政的主要收入。

说起来,正引其实不过七十万,其余的都是余盐。

但就算如此,内阁几人也都把视线看向盐政,希望盐税能够为朝廷增加每年几十万两银子的收入。

“现在就是白册和黄册之间巨大差异该如何解决,消息传出去,怕是会在朝中引发轩然大波,宫里怕也会震怒。”

人口不可能突然增加,必然是长年累月逐渐积累下来的。

而黄册,每十年一造,不可能十年就增加如此之多的人口。

唯一的解释,那就是此前黄册造册过程中,

整个地方官府都在造假,简直是天大丑闻。

此时,内阁四位阁臣都额头开始冒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