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5章 南察风波(卌七)理想与现实(1 / 3)

大明元辅 云无风 5371 字 2024-03-20

“摊丁入亩我记得中学的时候学过。”刘馨想了想,一脸思索的神情“但我只记得大概意思就是谁都要交税是吧”

高务实这次非常不客气,直接一翻白眼“要么你的老师该罚,要么你该罚,我都不知道你在历史课上学了些什么玩意儿。”

刘馨悻悻道“呃时间太久,学了又不用,自然就忘记了。”然后噘着嘴道“好了好了,知道你是行家,就别卖关子了,直接告诉我一条鞭法和这个摊丁入亩到底有什么关系好了。”

高务实道“一条鞭法嘛,为了照顾你的理解,粗陋一点说,可以把它看做是摊丁入亩的早期准备阶段。”

“为什么它们俩之间还有个继承或者发展关系”刘馨显然没有理解过来。

高务实摸了摸下巴,思索着道“让我想想怎么跟你解释。”

刘馨也不催他,就老老实实等他想了一会儿,才听见他道“这么说吧,一条鞭法主要是解决役的征收问题。我们大明当前的说法是总括一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这里头主要有四点其一,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朝廷或者说衙门雇人充役。

其二,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但是你要注意,现在并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的摊入。

其三,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目前是把各种税项统统折成银两,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

其四,则是赋役的征收、解运,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这个是为了避免乡绅干预过多,在收解的过程中上下其手。我知道官府做这事也难免出现弊案,但官府、官员至少还有都察院等机构监督着,地方乡绅那可比官府更无法无天的存在。”

刘馨“哦”了一声,似乎是为了找回场子,补充了一句“就像你们高家在新郑一样”

高务实滞了一滞,没好气地道“我们高家在新郑乡梓之间,至少迄今为止名声都是很好的,或许有个别族亲平日里派头大了些,但起码不至于欺压良善,这家风在当前来说已经足以自夸了。”

刘馨掩口而笑,连连点头“是是是,我知道,我知道。你家因为你的缘故,倒也瞧不上新郑当地那点油水,不仅没有欺压良善,甚至还乐善好施得很。

你自己的名声就更好了,新郑当地的煤矿和窑厂,连工钱都是京华系里开得最高的一档,还动不动就出钱搞修建,什么双洎河的河堤啦,什么新郑到开封的官道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完全就是财神爷下凡,无人不夸。”

高务实瞪了她一眼,懒得多说。

刘馨又格格笑了一番,才轻咳一声,假装正色地道“好啦好啦,你继续说,刚才只说了一条鞭法呢,那个摊丁入亩又是什么情况”

高务实无奈道“摊丁入亩主要是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它是将丁银额数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银一并征收。从此,人丁税就彻底废除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也使占有大量土地的富豪无法规避赋役,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和稳定税收。”

刘馨恍然道“哦,你这么一说虽然我还是不太清楚个中详情,但你既然说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也使占有大量土地的富豪无法规避赋役,那我就知道这事肯定不好办了。”

高务实点头道“当然不好办,所以我虽然很反感鞑清,但却一直承认鞑清也是出过一位大帝的。”

“哦,谁呀康熙吗”

“不是,康熙算不算大帝,这得从几个方面单独来说,综合起来评价的话,则要看评价者个人更倾向于哪些方面,也就是他把什么事情的权重衡量得高一些总之是有争议。”

刘馨诧异道“康熙都不算么那乾隆”

高务实轻哼一声,不屑地道“在我看来,乾隆离大帝的距离不说天与地,至少也差了一个太平洋。”

“是吗”刘馨意外地道“不都说康乾盛世么,他俩都不算,那谁算”

“巧得很,就是他们两个中间的那位雍正帝。”高务实正色道“摊丁入亩就是在雍正初年问世的,仅凭这一项措施,我就肯承认他是大帝。”

刘馨颇有些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才好奇地道“这个改革这么厉害比一条鞭法还了不起吗”

“一条鞭法很了不起吗我看这得分开说。”反正没有外人,高务实又翘起了二郎腿,换了个舒服的坐姿,道“一条鞭法在嘉靖早期就提出来了,差不多到了我三伯时期才算是真正得到重视,开始试点推行。在原先的历史上,是张居正在其执政末期强行在全国推广的。

在一条鞭法实行以前,交税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交银,也可以交米,甚至有些地方可以交丝绸、锦缎等等各种实物。当然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粮食可以抵税。

而一条鞭法之后,朝廷规定只能交白银。这其中的作用就是极大的增加了国库的白银收入,但这里面是有问题的。对于寻常百姓而言,银子是很稀缺的,但粮食又不能抵税了,于是他们需要找人把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