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到为地方部队服务的修械所,再到生产特殊零件和化工原料的配套小厂……处处都能看到关中大学学生的身影。
在这些维系着前线将士生命的军工厂中,活跃在第一线的核心工程师、关键技术骨干、车间生产主管、质量检验负责人……超过60%都来自关中大学!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
从1937到1945,抗战八年,烽火连天。
关中大学作为大后方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工科院系的师生从未离开过为抗战服务的核心岗位。
每一届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首选就是奔赴全国各地的兵工厂、军事研究机构、甚至是冒着炮火硝烟深入前线的随军技术保障队伍。从初期的仿制维修,到中期的技术攻关、效率提升,再到后期的质量稳定、小规模创新,他们始终是支撑后方军工生产、保障前线弹药供应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当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时,那些在西安各个工厂车间里、在绘图板前、在轰鸣机器旁奋战了无数个日夜的关中大学毕业生们,
脸上除了喜悦的泪水,更透着一丝自豪——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磨练的技能,实实在在地为这场伟大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14年里,秦浩也从关中大学校长一路升任陕西教育部长,不过他始终兼任着关中大学校长的职务。
就在所有人都为抗日战争胜利欢呼雀跃时,秦浩脸上却没有多少喜悦,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还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即将打响。
也就是在这一年秦浩辞去了所有职务,带着冷秋月跟儿子回了白鹿原,这一消息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抱歉小伙伴们,白鹿原的时代背景太过敏感,很多剧情都不能写,只能在下一章做个简短的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