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站出来了的还是站出来叫王夫人看清楚了的。
而他们之所以会站出来,是因为在同一屋檐下有一个不与他们同阵营的贾珠,就叫双方难以避免的因为利益的对立而起了冲突,最后,处于更强势一方的林海和贾琏,更是因为这些冲突而丧心病狂的将贾珠给灭口了
这剧本到底精彩不精彩不说,只说它至少解决了林海身为堂堂探花郎和最得太子器重的臣子之一,是如何会同贾珠这么个连举人都不是的小秀才计较的世纪性难题的,不是吗
却是又带给了王夫人另一个世纪难题那就是贾珠既然已经都被林海视作眼中钉不除不可了,那他又可能对贾家参与舞弊案的事儿一无所知吗便是同林海之流立场不同吧,可这不同也并非是正义同邪恶之间的对抗,而仅仅是分脏不均所以内讧了
说得再直白些,就如同偷儿被山贼劫了道,人们固然会对后者深痛恶觉,但对前者,又如何不会哈哈笑一声活该了
可王夫人却是无法接受这样的活该的。
可,再无法接受她也没有改变的力量啊至于不接受就拒绝什么的,就更是没有在她的脑海中停留超过哪怕一秒了她是要复仇的,她也是必须要复仇的
那就这样认了毕竟要名还是要命,也总该有个选择吧
就在王夫人近乎于就要认命的时候,她也终于等到了来自于丫鬟和贾赦的接连提示了。
然后也终于找到能使得自己儿子出场还不伤其名声的方式了
在新一期设计的剧本里,这个可怜的学子,扮演着和王夫人儿子相同的角色他们并不必是这起事件的参与者或者说是在这事件中得到了、或者去试图获取切实利益的人,他们不过就是因为在那儿,所以成为了目标罢了。
再换句话儿说,那就是贾珠既不是偷儿也不是匪,他不过是在坏人做坏事儿的时候从旁边路过,然后被坏人本着杀人灭口的心当做附带目标顺带着解决了。
何其可悲,又何其无辜
却也何其的符合人性无辜再是无辜之人的命,当它需要和自己的命比较的时候,也就不值一提了,故下手之际还需要犹豫吗
林海下手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王夫人是不知道,只她却是知道若自己能顺利的将事情往这一方向引导,那世人在谈论到贾珠的时候,再出格也不过能说一句这人命运气不太好,若要再多,却是不能了。
也因此,王夫人就有必要将重点放在对自家儿子也同时是那个被灭口的学子的定位上了。
私怨。
外加一点新仇叠加在这份旧恨上。
仅此而已。
而会这样定论,也是源于王夫人的认知限制她是王家女儿是贾家媳妇,也不管出嫁前还是出嫁后都是甄家的亲友,便这时候已经抗起了反甄家、反王家和反贾家的大旗,但改变的终究只有她的立场而已。
而非认知。
也所以,在她从旧有延续至今日的认知中,贾家王家和甄家都不是什么干净的人家,区别只在于当时做下的、不干净的事儿是对内还是对外而已。
当王夫人还属于这个利益团体的时候,她也是那些个会做且已经做下了不干不净事儿的人。且她还不但做,更要利用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保证自己不会被问罪
这般,她也不免就间接的有了需保证这个利益团体稳定的义务了。
且她之前也的确有在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之外这样做。
只现在却是不必了。
也所以,在不必了的现在,王夫人就很能够畅快的乃至于是畅所欲言的表示瞧着贾甄王等人家素来的、肆无忌惮的为非作歹的做派,要说他们不会同人结怨然后铤而走险那是不可能的
乃至于根本就不是双方结怨,而单纯就是这些个大户之家仗势欺人,又因为欺负来欺负去终只见自己能欺负人不见有人能欺负自己的,也愈发的会觉得自己太能了,进而膨胀到视人命视国法为无物什么的都并非不可能
毕竟王夫人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心态但凡自己能摁下的事儿那都不算事儿,但凡自己摁不下却是能推给整个利益团体去摁住的事儿
那也不是事儿。
这样有组织、有背景的犯事儿,也少不得就会出现呈阶梯状向上发展的受害人了先是能拿捏好拿捏的下人,再是不如自己的亲近之人,最后就会是外面无甚干系的旁人
其发展基本是按处置后事的难易程度递增的。
也恰恰如此次受害的贾珠和那仿佛素昧平生的学子。
是的。
王夫人并不知道这个学子的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她却是已一意孤行的决定将之按到林海的脑袋上了
不得不说,这一意孤行的背后的确反应了王夫人脑子有问题至少也有对政治的不敏感和对朝政大事儿的无知可更多的,却未必不是她昔日行事风格的延续一件事儿到底是不是事儿并不在于这事件本身,只在于它能不能被王夫人摁得住,如果不,那就得问王夫人背后的利益团体能否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