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可说,强压怒火回道“这是我们老朱家的事情,先生何必管得太多。起草即位诏书,事关重大,久闻先生高才,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接过纸笔,在纸上愤然写道“建文四年,燕贼篡位”八个大字,随后便将笔狠狠地砸在地上。
成祖勃然大怒,厉声怒斥道“难道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泰然自若地说道“就是灭十族又能奈我何”成祖终于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于是便下令将其车裂。他的门生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将其掩埋在了聚宝门外的山上。而就在方孝孺被处决的同时,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杀,其妻子和两个儿子则在家中自尽,两个女儿投宁海淮河自尽。
成祖同时还大肆株连了方孝孺的亲眷家族,实施了所谓的“诛九族”。此外,再加上方孝孺学生的家族,共称为“十族”,其男女老少总计八百七十三口人全部被处死。
“哈。”朱棣发出了一声奇怪的笑声。
方孝孺是吧。
朕宰了你也可以再把你鞭尸一遍
以上大部分内容都出自明史方孝孺传,最后诛十族的内容出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编写的野记。
我只能说,编得很好,下次不要再编了,直接写演义小说去吧。
张廷玉,你作为明史的总裁官,总往里面塞这种谣言的话,会像司马光一样让我怀疑你的人品的。
“啊”崇祯懵了,这这怎么可以假的
现在我就来给大家破除洗脑包,看看历史上的方孝孺是什么样的。
方孝孺是浙东宁海人,父亲当过山东济宁知府,还是大儒宋濂的得意门生,从小就被叫“小韩愈”,才学过人。但是,方孝孺一辈子也没参加过科举,他没有功名,连秀才都不是
那他是怎么开始仕途的呢
答案是靠走关系,找人举荐。
朱元璋有召开恳谈会,与社会名流交谈时政看法,以此提拔人才的习惯。
方孝孺通过走后门,让已经当官的浙江老乡吴沉帮助联系,分别在洪武十五年和二十五年,参加了两次朱元璋举办的社会名流恳谈会。
结果朱元璋见了他两次,都是非常礼貌的夸奖了一番,然后说今非用孝孺时,就送他回家了。
后来方孝孺跑去给蜀王当“府学教授”,也就是私人家教。一直到建文帝继位,才应招他入朝,当正五品的翰林侍讲。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功名,他给建文帝的新政提议恢复一部分宋朝的举荐制,建文
帝采纳了,然后方孝孺就推荐了一大堆他们浙江宁海人,这些人都成了建文一党。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这
朱棣也一脸不屑,方孝孺是什么小垃圾,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过。
就这就这
建文四年6月12日,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投降,史载城破当天,有姓名记载的殉节者141人。
这141人里,有朝廷官员,有看城门的戍卒,有宫里的太监。
但是没有方孝孺。
而自杀的非公职人员里,有方孝孺的老婆,方孝孺的两个儿子,方孝孺的两个女儿。方孝孺老婆和两个儿子是上吊自杀,两个女儿都是投河而死。
但是里面还是没有方孝孺。
方孝孺在哪儿呢
他没有守城,没有募兵,没有殉节,而是躲在家里,然后被抓进大牢。
当初成祖靖难起兵的口号是什么
清君侧
指的不就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这四个人么靖难成功之后齐泰、黄子澄都被杀了,凭什么你方孝孺能让成祖求你写诏书就凭你是翰林么
所以成祖根本就不可能跟方孝孺进行大殿对峙,也根本用不着他方孝孺写什么诏书。
崇祯想了想,觉得天幕分析的确实有道理。
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说有这件事
方孝孺殉难事迹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是永乐年间的奉天靖难记,但根本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艺术加工”,到了成化年间宋端仪写的立斋闲录里,就发明出了“瓜蔓抄”这种说法,说“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但也没出现所谓的诛十族。
到了正德年间的祝枝山所写的野记中,不仅记载了两个人大殿对峙的具体过程,甚至详细列出了是哪十族就真的很离谱。
但是经过不停的迭代加工,到了明末时,这件事仿佛就是个板上钉钉的真事儿了。
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迹。
甚至,连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而且还有他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崇祯羞愧,他和天启的感情很好,所以熹宗实录他也是会仔细盯着,时不时查看进度的。结果竟然还是让这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