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 岁月长(八)(2 / 4)

外室她不干了 深碧色 9638 字 2024-01-24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倒也不慢,仿佛一转眼,就到了嫁娶这日。

春夫人前日便来了别庄,为她送嫁。

而梳头之人,沈裕也已经安排妥当,是个六亲俱全、儿孙满堂的全福人,出身周家。

正是周皇后的母亲,岑氏。

此消息一出,世家内部哗然。

因沈裕这婚事在世家眼中,多少有些离经叛道,众人纵不敢在明面上多说什么,但若真换了自家子孙如此,怕是要请家法的。

而周氏清流出身最重礼节,岑家更是数百年世家,怎么想,都该对此事避之不及才对。

哪有掺和进去的道理

及至有心之人一打听,这并非周、岑两家受沈裕这个“一手遮天”的权臣胁迫,而是周皇后如今已经是太后那位,亲自提的。

周太后亲传了自家女眷进宫,说的是,“那姑娘我曾见过,哪里

都好,出身如何并非自己能决定的,总不是她的过错。”

沈相这些年扶朝局、稳江南,为国、为天下不惜自身,该全了他的念想。▋”

谁都能看出来,这是周、岑两家要为这婚事保驾护航,以绝非议,而这也确实卓有成效。

周夫人是位庄重而温和的妇人,眉眼与宫中那位太后有几分相仿,目光柔和,并无半分高高在上的倨傲。

她并未因此处简单的屋舍有任何鄙夷或是不满,还主动主动讲些旧事,帮容锦缓解紧张。

“昔年将军夫妇在时,我们常有往来,她一直想着要个女儿,将阿湘当做自己女儿一般对待。”周夫人话音中透着眷恋,缓缓道,“我那时便劝她,等两位公子娶妻成家了,就好了”

“一晃眼,也这么些年了。”

沈裕的母亲阮氏,是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看不上的商贾出身,那时老伯爷尚在,戒尺都打断了,沈将军却还是执意要娶她。

在得知沈裕的亲事时,周夫人还曾暗暗感慨过,这对父子在情之一字上真是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沈裕的手腕更强硬些。

他决定的事情,无人敢置喙。

容锦安安静静地听着,神情专注而温柔。

她模样本就生得好,周夫人见着也喜欢,及至仆妇来提醒,恍然道“瞧我,险些要误了正事了。”

再过一个时辰,迎亲的队伍就该到了。

容锦换了嫁衣,在众人的簇拥下端坐在梳妆台前。

周夫人执着梧桐木制成的发梳,依着旧俗,从头到尾梳了三回,含笑道“望夫妇白发齐眉,儿孙满堂。”

随后,又有侍女上前帮着绾发、梳妆。

大婚的头面原是由成姝采办的,但大长公主听闻两人的亲事后,大手一挥,着人送来一整套宫中内制的头面首饰。

说是昔日请容锦帮忙的酬谢,也祝她与沈裕白首偕老。

长发高高绾起,钗环珠花点缀其中,珠光宝气,而那并蒂莲的赤金对簪更是点睛之笔,更衬得人雍容华贵,眉目如画。

而她腕上,则戴着昔日苏婆婆亲手交给她的,沈夫人为未来儿媳留下的玉镯。

妆点妥当后,房中一片赞叹,春夫人打趣道“这样好看,平日也该多打扮起来的。”

侍女奉上一柄纱绣佛手花鸟檀柄团扇,是先前随着聘礼一并送来的。

临近傍晚,已有乐声传来,是迎亲的队伍到了。

一般来说,男方上门迎亲时该有“拦门”,但谁也不敢对着沈裕造次为难,还是颜青漪出面,讨了首催妆诗。

容锦并无兄弟,便只由容绮扶着,出了门。

乐声与热闹扑面而来,几乎令人目眩。

隔着团扇,她看不真切沈裕的模样,松了容绮的手,执了系成同心结的红绸一端后,下意识地攥得紧紧的。

上轿时,沈裕亲自扶了她一把,大红的衣袖从眼前拂过,熟悉的声音在

鼓乐声中响起“别怕,我在。”

容锦极轻地应了声。

如踩在云端的虚浮之感,终于有所消散。

京中已经许久未有这样的盛事,不止百官云集,寻常百姓更是纷纷沿街驻足,兴致勃勃地观望着这声势浩大的迎亲队伍,赞叹不已。

孩童们随着迎亲队伍,嬉笑着“讨彩头”。

他们年纪小,甚至分不清结亲的沈家究竟是什么官职,只知道这回的贵人家格外大方,只要学句“百年好合”之类的吉利话,就能讨得一捧五色点心、糖果。

甜滋滋的,叫人回味许久。

而接了请帖的文武官员纷纷赴宴,这其中,一大半恐怕都是回头登沈相家的门,倍感新奇地打量着园子里的造景陈设。

公孙玘虽也来过两回,但皆是有旁的要事,并没那个闲情逸致关心别的。

这几个月沈裕回朝后,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不少事宜,度过新旧交替后那段最难的时日后,朝廷整个庞大的机构终于又缓慢却稳定地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