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头说漂亮话,张燕没有多想,还真以为麹义忠心耿耿,一心为刘意。所以等散会时,张燕特意找上麹义,抱拳行礼,“谢过将军。”
这话没头没脑,边上的张郃没听懂,麹义却是听懂了,冷哼一声直接甩脸走人。叫张郃弄得一头雾水,觉得麹义是不是有些恃才傲物,不想张燕一脸感慨。
“将军用心良苦,燕今日才知晓。”
即便和他不合,可当遇上事,他还是不顾私怨推荐了自己,并且拿出了自己的亲兵。
还有什么比这更感动的事吗想到此处张燕一股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出发,为冀州效力。
不是你明白了什么,张郃艰难开口,“麹将军向来孤傲,不与他人合群,不喜假色。”
这是麹义的臭毛病,要不是有个刘意对他无条件信任,冲麹义这种官做大了,脾气上来的性子,哪个掌权者能忍他。
张燕想到从前种种,“正是如此。”
张郃含糊道,“你真的明白了”
麹义特别讨厌你,看不起你山贼出身。
张燕点头,“明白了,往后你我共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指出。”
这个是张郃要做的,只是他看张燕一脸向往的表情,忍了又忍,最终什么都没说。
我觉得你什么都没懂。
从麹义手里抽走亲兵,这事虽然让麹义很不爽,但刘意许诺麹义可以挑人补充。最终麹义还是什么没讲。
其实一般武将手边亲兵过多容易引起当权者猜忌,这种士兵只认将不认君,有时候会是种麻烦,不过刘意没有太多顾忌。
非常时刻用非常人,她要是猜忌来猜忌去,自己下场打仗最好。
后面几天麹义和张燕共事缓和不少,荀彧见了笑道,“长公主用心良苦,只是时间一久,怕是再生隔阂。
”
臣子不和古有蔺相如与廉颇,如果有上位者出手调和,想来也是一番美谈。
刘意在给士兵定制一日三餐,荀彧聊起这事时刘意也没太在意,“吵了我再出来劝架时,再来张燕在冀州也待不久。”
她盯着上头的时令果蔬发愁,练兵一事交于麹义,刘意只是看了后勤,一般情况下士兵每月是可以领到粮食的,问题是这里的粮食真的只是单纯的主食,可光吃饭没有其他食物是万万不行的。
这还算好的,吃不饱是大部分士兵的状态,果蔬和肉类蛋类等于做梦。
普通士兵想吃菜,还可以去挖些野菜补充,可要是顿顿有肉,这就是个很大的开销。
对此刘意问道,“冀州不养猪吗”
有时候荀彧对刘意的想法真是哭笑不得,他解释道,“幽州多胡人,胡人善牧羊,冀州多有效仿。”
算是另种因地制宜吧,肉一般多是羊肉,而且养猪的法子和现在不同,这时候的养猪跟放牛一样,赶出去随便在外吃,而且有些并不阉割,未阉割过的猪肉味道不佳,也只有穷苦人家吃。
所以大家并未流行养猪,何况战乱年代,生存都是个问题,还管发财致富
对此刘意认真提议,“你觉得养猪如何”
猪这种早熟,肉多,发育快的家畜,非常值得养。刘意原本以为荀彧会说她异想天开,没想到荀彧认真思考了会,回了句可。
说真的,荀彧这种君子般的人物,和她讨论养猪起种种好处,总让刘意有种幻灭感。
“你答应了”
荀彧平静回答,“为何反对,苑中三公,鉅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豚声。长公主没听过吗”
直觉告诉刘意,她要是说没听过,荀彧估计会杀了她。可本着不怕死的求知欲,刘意还是开口了,“愿闻其详。”
荀彧八成是给刘意气服气了,半点脾气都没有。“此乃光武帝时的记载。”
严格来说是刘秀他小舅子的事迹,简单来说这几位都是养猪大户,国舅爷都养猪,可见养猪的确致富。
划重点,刘秀这位是刘意的祖宗,刘意说不知道
“能授于民,他们一定很高兴。”
荀彧那眼神很直白,说你下去了怎么认祖宗
都是个问题。
刘意其实头疼的不是荀彧的态度,而是随之而来的功课,不出刘意所料,待刘意议完政事,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时,家里坐了个胡昭老师,见了刘意客客气气道,“昭受荀别驾所托,给长公主补课。”
刘意,“”
作者有话要说苑中三公,鉅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豚声。出自赵岐三辅决录。
差点写成母猪产后护理,古代养猪真的很赚钱,唐代有人靠养猪致富,管猪叫乌金,为什么不叫白金,因为中国本土猪是黑的,大白猪是19世纪从国外引进的。
另外给家畜阉割自先秦时期便有,走骟法沿用至今可能和古法有不同,秦汉还有未阉割的猪出售,是当时阉割尚未普及。
走骟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家畜走路时出其不意来上一刀,这个很需要技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