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察举制(2 / 3)

人都说崔林无用,可在崔琰看来,崔林只是大器晚成,还少了一位明主。刘意种种举动皆是为民,开头已经赢得崔琰好感,至于是否要为刘意效忠,还得看刘意日后的行为。

毕竟这年头不仅主公在寻谋士,谋士也在挑主公。

刘意回去后没能逃过荀彧的碎碎念,这位颍川出身的文人向刘意告知文人圈子里的规矩,“能被称为名士的,其才能已被确认。崔琰为清河第一家向您示好的士族,您不该轻慢。”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刘意念着雒阳的童谣,她见荀彧变了脸色,收起话来,改口道,“我明白文若的意思,崔琰自然是有才之辈,你等也是,但总有人会钻空子,尸位素餐,诚然现在冀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难保日后不会,我想以制度确保有才之辈不会流失,这样即便他日上位者更迭,也不会重现不知书。”

荀彧敛容,“长公主远虑。”

刘意失笑,其实这也改变不了太多,只是将士族内一些不好的分子剔除出去,像徐庶这类寒门出身的文人太少了。在这个时代读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家中有余粮父母才会考虑,像普通平民,一年到头在地里耕作,哪还会奢想读书为官。

“不过非常时刻,有些科目便不考了,挑个时日统一做考。”提到这刘意非常兴奋,“我来监考。”

虽然不是高考,可也算她头一回展开的考试,总得有些纪念意义。

回头插手次数多了,她保证给整成科举。

这边胡昭接到刘意的通告,开始琢磨考试内容,那边刘意在荀彧的安排下,终于见到了她的老朋友。

袁绍。

河间郡一事让公孙瓒大赚一笔,他明白渤海的粮草可能讨不

过来了,倒也大方没有再追要,毕竟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冀州尚有一战之力。公孙瓒非常眼色拔营起寨回幽州,临走前按照约定,把袁绍交给了刘意。

袁绍的军队消耗了麹义大半力量,导致冀州无法打胜仗,可袁绍也因此兵尽粮绝,在公孙瓒面前无力反抗,直接被打包送人。

这就是没有军队的下场,和刘协一样,任人宰割,刘协好歹还有个天子之命,袁绍是一无所有。

因为这会人们夸的袁氏之子是袁术,不是这个在冀州吃了败仗的袁绍。

不过即便沦为阶下囚,袁绍依旧衣衫整齐,不失风度。这大抵就是世家风骨,你很难对他产生厌恶。实际上袁绍在渤海郡的名声也不差,至少在袁绍治理这段期间,渤海郡百姓对袁绍颇有好感。

“见过长公主。”

刘意让荀彧等人退出,自己坐到袁绍面前,她仔细观察了袁绍的脸色,实话实说,颜色憔悴,没了从前的意气风发。

袁绍被刘意盯着也不恼,反倒神色平静问刘意,“长公主想好如何处理了吗绍劝告长公主一句,斩草除根,勿使能殖。”

他在警告刘意,要不把他杀了,假使放他走,他日必会来报复。

刘意反倒提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文若和我闲聊时,曾道士人拜访,不问才学,先问姓氏,若是拜在汝南袁氏门下,便是佼佼者。可文若又说了,门生与恩师并无授业关系。本初为袁家之子,可否告知我,在这种情况下,你等如何提拔子弟,为朝廷效力。”

好长一段时间袁绍都没有作答,不太明白刘意和他提这个干嘛,不过刘意肯和他聊,就意味着有机会,他盯着案桌上的污点回道,“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为太学生,自入学起便知要为天子效忠。”

刘意轻笑一声,算是勉强通过了,她又问道,“那本初呢,我听人言,本初并非袁家嫡子,不过婢生子,若非被过继给他人,以本初的身份,何以能得高位。”

这是袁绍的难言之隐,除去袁术没人敢戳他的痛处,袁绍张口想冲刘意发火,不想刘意声音比他更高,“你是窃喜被过继他人,得了便利。就没想过那些没被过继的人吗”

袁绍被刘意的声音

镇住,他愣了会,好似很不解,“为何要考虑”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不稳定,不要每天按时蹲了,偶尔记起来看看就行。

聊些远的吧,其实更多想改变的是魏晋以后的故事,由意妹建立的王朝能扛过接下来这段时间,南北朝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北方胡族粮食短缺,以致南下。

个人觉得三国悲剧在于即便曹操诸葛亮他们有多努力,最后制度改变不大,相反经过一系列动作,阶级固化更严重了。

不谈士族利弊,只是单纯希望内部能团结,熬过小冰河时期。

不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即使意妹现在对士族出手,由于知识的垄断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士族还会存在。士族的瓦解除去生产力提升,铁具的普及,历史上也是经历过数次清洗后才被削弱的。

我希望文中这个世界能平稳渡过南北朝,再由隋朝继续向前。

当然,意妹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开辟一个新时代,诸多未来事,由后人定夺。,,,请牢记收藏,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