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第一百一十五章(3 / 7)

行囊里面还有另外的银两,加起来差不多有五万两。

他上次花费了差不多五百两,是以还有五万一千多两银子。

说句实话,宁城的税收的银子甚至还没他身上带的银子多。

士兵们开始去城中各地采买羊毛,然后请了几个城中的妇女,开始淘洗,洗干晾晒之后按照记忆中的方法开始一缕一缕的坊毛成线。

请来的妇女刚开始并不知道赵青昭经常做什么东西。

赵青昭把他所要做的东西告诉她们之后的他们倒是把这个羊毛纺线的过程倒推出来了。

在这里赵青昭不得不感叹一句,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无穷的。真是棒极了

把线坊出来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

赵青昭看着手中的洁白毛线不禁感叹着,他以前所思所想都是如水泥和玻璃海这般难度很高但获利颇丰的东西。

像毛线毛绒这些现代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他就没有深入的想过了。

他想他以后还是更多的要着眼于民生,就像毛线,它不仅可以给边境士兵御寒,而且还可以销售到整个大魏,给边境的老百姓带来税收。

除此之外和羊毛还可以边境问题。很多事情开头都不容易,但是往往很多事情可能只需要一个苗头。

由毛线赵青昭联想到了羽绒。这个也是一个好东西,可以推广普及开来。

想到这里,赵青昭就坐不住了,走进书房提笔给赵长松写了一封书信。

里面是关于鸭绒鹅绒等动物绒毛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的用途,他这里暂且还走不开,没有多余时间精力去做这个东西。

不过说到赵长松,他倒想起了令一件事情,不知京城的土豆种得如何了。

京城。

一个月之后。发芽的土豆已经全部送到庄子里种下了,按照赵青昭所说的方法,按时地施肥除草。

如今土豆已经冒出了差不多有五六寸的青芽,据说这个东西是长在土里面的,所以暂时也不知道它的状况如何。

不过好消息是,这个土豆的成活率有90以上,其他的还有大概10的土豆并没有出芽。

赵长松旁边有个小伙子正在记录着这些土豆成长的整个过程,甚至连那可能影响这10的没发芽的土豆的原因也列了3、4条,供人们参考。

因为这个东西的重要性,赵长松这段时间都住在这个庄子上了,每日还要来寻个四五遍。

家中的很多事情都交给孙如玉处理了。家中最先收到赵青昭家书的人是孙如玉。

孙如玉打开家书知道赵青昭一切都好之后,便把目光移向了信中所写的鸭绒。

想到这个东西做好之后将会造福万众百姓,甚至可能成为儿子的功绩之一,孙如玉便坐不住,连忙吩咐手下去找这些东西了。

现在是初春,春天也是很多动物换毛的季节呀。鸭绒鹅绒之类的动物也很好采买。

先用自家庄子里的动物绒毛做实验,若是成功了在分批收购。

另一边,风燕也按照赵青昭的吩咐,去协助海贸管事,开始出售海运货物。

这次海运的货物比想象中的卖的更好。或许是由于突厥入侵的缘故。导致很多世家大族将一二分心神放在了发战争财上,减少了对海贸的交易。

这个也很好理解,毕竟边境打仗的机会少之又少,不趁这个时候多多囤一点粮食药材,那以后可就没什么机会了。

但是海贸不同,海运年年都可以出发。还不是稳赚不赔的,稍微遇到些许风浪,那可能整趟航运都要玩完,真金白银都要打水飘。

这可就便宜了赵青昭。

赵青昭接到回信之后已经是半个月了,在这期间赵青昭教会了宁城的妇女们怎么坊毛线织毛衣。

甚至还凭他为数不多关于织毛衣的记忆,告诉宁城的妇女几个好看的毛衣织法。

不过人民群众的发明力也是巨大的,才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它们又发明出来了,好几种好看的花样织法,令赵青昭自愧不如。

这半个月的时间,突厥也没闲着,和宁城发生了三次战争。

估计可能是收到我方粮食军备充足的消息了,这两次战争更像试探。

试探的结果肯定是令突厥很失望,他们发现,大魏这次是真的物资充足。

这样的话仗就不好打了,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

现在正值春季,是万物盛开的季节。

这个季节水草丰茂,能够让更多的生命存活。

这就大大的不利于突厥进攻了。因此突厥内部也是吵翻了天。

他们觉得这段时间的进攻已经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并且收获了四座城池,可以就此收手了。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