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级的秋闱解试之外,还有为了防止高官子弟跟寒门抢名额,及防止高官子弟认识监考官产生徇私舞弊事件,而特设的国子监学生单独考场。
虽然很多人都没有真才实学,最终被黜落,但仍旧有不少高官子弟都会过来挂靠。
对此,沈霁不予置评,她比较关心的是国子监的“印书钱物所”,也就是集撰写文稿、校对、雕刻印刷经书、出版于一体的发行部门。
“平日刻印的都是什么书我在江南搜集了不少诗词,将它们整理成册,也校对过了,不知道国子监有没有兴趣印刻出书”
赵安仁“”
这些事他怎么会知道呢
他道“这事不应该去找李判监吗”
“今天第一次见面,有点不好意思嘛”
赵安仁“”
敢跟赵老大合伙出版自己老师的文集之人,会不好意思
“可这事我也做不了主。”
“我也不用你做主,等你有空了就帮我打听一下这印书钱物所能不能刻印私人的文集,是怎么个流程,届时我再去找李叔叔谈。”
赵安仁心想,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便应下了。
“好兄弟,事成了我请你吃好吃的”
沈霁没想到自己来一趟国子监还能有如此收获,她见天色不早了,又溜达回家。她见到沈亿陆,便问“爹,您猜我今日去国子监遇到了谁”
“别卖关子。”
她这跟谁都自来熟的性子,认识的人甚至都超过了他,他如何知道她遇到了谁
“赵安仁。他不是爹的学生吗不过自从我从太康回来后,似乎就没见过他了。我才知道原来他在国子监读书呢”
沈亿陆捋了捋胡子“是他呀,他确实在国子监听学。我也曾想过将你送去国子监的,可想到以你的性子,在那些地方必然待不住,也不知道会惹出多少麻烦,才给你找老师,让你自己去求学。”
沈霁见沈亿陆显然不太想谈赵安仁,她也没有多问,这其中的缘由,估计还是与父辈们的恩怨有关
赵安仁的爹赵孚与赵平的关系很好,在赵平与她爹的关系还十分和睦时,赵安仁与她爹的关系自然也很好。可是这一两年,赵平独揽朝中大权、独断专横,跟她爹也有了嫌隙,赵孚作为赵平的亲信,与她爹的关系自然也就有所疏远了。
但这并不影响沈霁原本的计划,更不会因此就疏远赵安仁。
之后沈霁有空就往国子监跑,对着李昉一口一个“李叔叔”,听得李昉整个人都麻了,渐渐地也默许了自己多了个“侄子”。
李昉熟读古籍,对文献典故十分了解,因此他只能指点沈霁史事。除此之外,他也擅长写诗,所以沈霁拿出了她在江南搜集的诗词文集请他写序。
李昉问“写完序,下一步是不是找我合作出版文集”
沈霁眼睛冒绿光“可以吗”
李昉想也不想就拒绝“不可以。”
他因为科举的事被贬,眼下处事小心谨慎,生怕又做错了什么,哪里敢应沈霁之请去做这么打眼的事情
“哦。”沈霁也不灰心,“那李叔叔写一篇序就好了,出版的事我搞定”
李昉动摇了。
这诗词文集他看过了,里面并无叛逆和大逆不道的诗词,就算他写了序,也不会被人抓到什么把柄。
经过深思熟虑,又得了沈霁的保证,不会打着他的招牌来做什么勾当,他才答应帮忙写序,其实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有好几个人为沈霁写了题记,比如李穆、卢多逊,还有扈蒙。
这篇序他写了半个月才交给沈霁,沈霁拿到序后便风风火火地去安排印刷出版的事宜。
上次她被赵老大坑了一把,这回她学精了,特意没往赵老大跟前凑,还忽悠了薛吉跟她一块儿干。
虽然薛吉对这事也是一窍不通,但他认识的狐朋狗友立也有门路广的,他们不读书,又闲得发慌,听说薛吉跟沈霁要出版文集后,他们也跑来凑热闹。然后在他们的斡旋之下,这诗词文集很快便面世了。
沈霁还从她娘那儿学到了不少广告词
你想了解江南文人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吗看这书就对了。
十八个男诗人与两个女诗人的故事尽在此书。
很快就有人跟赵老大打了小报告,赵老大一听这事跟沈霁有关系,顿时哭笑不得“这小子最近又干了什么事”
打小报告的言官将文集上交,然后以此为证据,想要证明李穆、李昉、卢多逊、扈蒙等结党营私。
赵老大摸了摸下巴“这小子是去骚扰了多少人才得到这些题记的可怜我的翰林学士们在辛苦修国史之余,还得受他骚扰。”
言官“”
完全没听出官家你有体恤臣子的意思,反而感觉有些幸灾乐祸是怎么回事
“而且这小子出版文集竟然还绕过了我去”赵老大很生气,上次跟他合作得不是很愉快吗沈霁这么快就撇开他单飞,真是个无情的少年郎。
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