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余罪》第二季(1 / 2)

黄垒是北电的老师,他这辈子基本上顺风顺水,出道就演主角,连恋爱都没有波折,所以他是骄傲的,相反的来说也是单纯的,他能在自己最火的时候去教书,就比现在很多明星强

当然,他自带清高、优越感,也是事实

评论演技,婚姻保卫战之前,他一直塑造的都是儒雅小生蝶舞天涯不算,婚姻保卫战之后,文人戏逐渐减少,家庭戏增多

嘿老头,黄垒演玩世不恭的混账儿子,前期一直被李雪建老师吊打,后期,父子和解,黄垒最擅长的戏码,勉强跟上了李雪建老师

这么说吧,他演戏完全延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就是典型的带入角色

所以,他跟女演员在片场就经常打打闹闹,分寸感没有那么强

很多演员都这样,比方说黄玄、大蜜蜜的摸大腿,人家演的是情侣,情侣之间摸下大腿怎么了

人家演技好,把自己完全代入角色了,人戏不分,这是最高境界,你们懂个屁

说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的表演体系经过中国表演学院的传承、演化,变得特完善、严密和具有灌输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可批量生产

简单来说就是僵化了

所以,你看到深夜食堂和我爱男闺蜜,总感觉傻傻分不清楚

并不会是他演的有问题,而是他的思维惯性就摆在这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野路子出身的反倒比所谓的学院派更为灵动,知晓变通,富有感染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哥要压黄老师一头

亲爱的一部戏,改变了很多人对黄博符号化标签的认识

当然,他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痞子英雄里不知所云的演绎也是黄博的败笔

孙红磊也有战国这等让人怀疑人生的作品

西方演员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很多西方演员尤其是美国演员,压根没有接受过学院的教育,但他们无一例外从小就演过舞台剧

上小学有小学社团,中学有中学社团,平时还有街区剧院、城市剧院等等

舞台剧这种在我们看来挺高冷的玩意儿,只是人家生活中的普遍调剂。

柯明斯基教授沈明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分类,其实顶级演员早就把所谓的方法派、体验派融会贯通了

跟四位老师取完经,第二天早晨醒来,沈明马上去影像店买了倒扣的王牌,比利怀尔德的经典作品,描写的就是无良媒体怎么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作品。

顺便还买了发条橙、人间失格、黑暗的心

对了,柯明斯基叮嘱他一定要买变形记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买,但沈明还是买了。

看书前,老司机叮嘱他“1994年自由新闻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引发新闻职业伦理的世界性争议。批评者认为“卡特是自私的、不关心民众的媒体和记者,踩在小女孩的尸体上得了普利策奖”,但是站在新闻伦理的角度,不用镜头留下真实记录,有谁知道小女孩的悲惨境遇,进而关注苏丹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

“所以,路易斯的逻辑没有毛病”

“你要坚信这一点”

“不能动摇”

“啊”

“你想啊,路易斯为什么要做夜行者”

“赚钱”

“除了赚钱呢他是一个喜欢享受生活的人吗”

“好像不是”

喜欢享受生活,就不可能白天睡觉,晚上上班

而且他赚了钱之后,依然居住在原来那个破旧的公寓里,这就说明,他不是一个安于享乐的年轻人

“他是有野心的从剧本,我们能看出来,路易斯是互联网时代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出身下层,未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但他机灵,有目的性,学习能力极强,钻研技能上无比专,他所会的一切都是从互联网找来的,看来的,学来的,他用来要挟别人的筹码,也是他从海量资讯里判断出来的这样的人难道不值的佩服吗”

“所有职业发展的根基,就在于持续学习”

“没毛病”

“如果把你自己置于他的境地,你会怎么做”

“不知道。”

沈明有点迷茫

这是一种诱惑性教学,沈明之所以找不到角色的共性,是因为他不能接受路易斯

他的演技还不够成熟,还停留在必须要接受人物,才能感觉到人物的阶段

时间是六月十五,余罪2开播了

跟第一季一样,爱奇艺一次性放出了所有剧集。

当天,单日点击率破两亿

口碑不如第一部,大部分网友的评价都是bug太多

还有人戏称本剧应该是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卧底,只有我老大不知道、老傅,你这智商基本告别贩度圈了

出品方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宣传通稿全都是沈明的床戏,上一季还是沈明演技炸裂呢

度娘一搜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