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一事闹得轰轰烈烈,可是一国储君却是不能缺的。等废太子毕,便有御史上奏请立太子一事。如今忠王和豫王都是热门人选,忠王是先皇后所出,平日最爱广邀名人雅士,之前穆帝还准许他在京城办一个集贤令,招揽有才之士,因此忠王在士林名声颇好。
而豫王性格稳重,办事干练,这么多年,在户部和刑部任事也是风生水起。豫王是继后所出,也算的上嫡出,且论长幼,他行六,忠王行八,豫王更有优势。
朝中一片争执声中,有的尊长,有的论嫡,吵得不可开交。出自忠王一党的刘御史,出口建言道“禀圣人,忠王乃是先皇后所出,才能兼备,且乃废太子同胞兄弟。自废太子被圈后,忠王常常叹息痛恨,上表请陛下对废太子网开一面。如此忠孝仁义,臣请立忠王为太子”
刘御史话音一落,又有许多大臣发声支持请立忠王为太子。
穆帝眼角低垂,轻描淡写道“哦刘御史等大臣请立忠王为太子,其余的大臣有什么建议吗”
殿中的大臣诺诺无言,寂静片刻才有大臣出列道“臣乃国子监祭酒郑楠,豫王乃圣人长子,且又是嫡出。贤德兼备,臣请立豫王为太子”
郑楠话说完,响应者寥寥无几,反而忠王那边跳出来的人越来越多,官职越来越大,甚至都有像平国公这样的勋贵。忠王站在丹陛下,虽然觉得有点怪异这么多大臣都支持他,但是不免心喜,余光看着站在左边方向的豫王不由得意起来。
豫王神色冷静的站在殿中,身姿挺拔,好似胡杨冷松。穆帝看在眼里,神色微沉,忠王在朝中的势力竟然如此神通广大了吗
这时,平国公出列扬声道“禀圣人,忠王为人仁孝,众人皆知。废太子乃他一母同胞的兄弟,豫王恭谨,以后忠王必定会对兄弟仁义的。”
穆帝心里冷笑,这还没登上太子之位呢,就想着他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穆帝看向站在群臣中安静无言的谢琰,指向他道“谢琰,你觉得呢”
闻言所有人都看向谢琰
,谢琰出列慢条斯理道“回圣人,臣认为当立豫王”
穆帝凝视着他,有点意思,继续问道“继续说。”
谢琰回道“太子也,储君也,国之根基也。从古至今,立太子无非立嫡立长,这才是正统豫王乃皇后所出,也是圣人实际上的长子。废太子失德,论嫡论长自然该立豫王殿下。”
穆帝收回目光,心里暗道看来谢琰是战队豫王了。
谢琰话音刚落,就有人跳出来反对,道“臣不服,豫王乃是继后所出,继后在元后面前为庶,自然豫王在忠王面前为庶,又何能论嫡呢”
徐靖质问道“之前皇太孙薨逝,满朝文武皆为圣人痛心。偏偏就只有忠王一党出来打击废太子的过失,丝毫不关心侄子的生死,甚至连去皇太孙陵墓前都未去,又何谈仁义呢试问不仁不义之人又如何有资格胜任太子之位呢”
朝中吵的纷乱不已,有的吵着立忠王,有的吵着立豫王。穆帝愈发恼火,大掌往御案上一拍,怒吼道“够了看看你们的样子,还有身为朝臣的气度吗”
穆帝一发火,大臣们都安静的停了下来,盯着眼前的金砖,不敢出声了。
穆帝看了看站在大臣前的两个儿子,盯着二人颇有意味问道“朝中大臣都为了立你们二人谁好而争执,你二人自己觉得呢”
忠王瞥了一眼豫王,看了一眼正凝视他们的穆帝。心思一动,顿时哭倒在地,抢先回道“回父皇,儿臣无才无德,实在是不能胜任太子之位。三哥废太子不过是受奸人懵逼,但是才能无双,儿臣恳求父皇网开一面,把三哥放出来,重立太子的好。”
忠王全口不提究竟立他二人谁好,反而发言让穆帝下旨立原来的废太子,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满朝大臣,最怕的就是碰到乾纲独断,暴戾铁面的皇帝,最希望的君王就是温和好说话的,这样在手底下过的才安心嘛。
穆帝听忠王说完,并不表示什么,看向豫王。豫王恭敬回道“父皇,儿臣素知太子代表的不仅仅是荣耀富贵,更重要的是为君之心,必要对天下万民负责。前几年去河南赈
灾,见百姓苦于洪水,才知道为君者,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要。平衡朝臣,远小人亲贤臣。儿臣自知能力不足,尚且不能胜任太子之位。”
穆帝看着豫王的眼睛越来越亮,他这个儿子平日里沉闷无趣,但是这么多年对于他交代的任务都是妥当办好的。比起忠王的表面仁义,他更欣赏豫王对自己自省却自信的态度。
穆帝沉默半晌,道“今日大朝会就这样吧,你二人随朕来。”穆帝指向忠王和豫王。
朝会散后,三三两两的大臣都在小声的议论着立储之事。谢琰和徐靖自安华门分别后,骑着马往家里赶去,在马背上思索着事。
突然听到几声喊叫“诶,诶,快躲开,快躲开。”谢琰抬头看去,正是一辆飞驰而来的马车,欲要撞向他,离他不过两米远。
谢琰丹田一沉,脚下用力,从马镫上抽出。一脚踏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