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三十七章(1 / 2)

窄窄小小的号房里一个身穿莲青色儒袍的少年伏案奋笔疾书,淡淡的阳光光芒照在他柔和清俊的脸上,谢琰手中的笔不停的写着,他是文思泉涌,愈写愈兴奋。每朝每代都有党争,多以外戚、权臣、夺嫡、宦官为主,尚书里就有言“无偏无党”、“无党无偏”,也成为士子官员是否清明的标志。

先贤们大多都是抨击朋党,表达对党派斗争的厌恶,若是这般写,不免落入下成,没有新奇,只怕不会入主考官的眼。若想不落窠臼,那就应当提出新的主张和观点。就如宋朝,三个大名人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是这三人偏偏就不是一个党派。

孔子主张“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但是在现实里实在太不靠谱了,未免太理想化了。政治斗争从来就是存在的,往往会造成朝廷内部不堪,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谢琰这篇文自然不能不写朋党之害,但是要在朋党之害之外写出不同流俗的见解。谢琰抛出的新观点就是应该对朋党加以区别对待,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分条析理,解纷排难,于立谈之间树声望,这才是大才。

谢琰写完这篇文,将笔放在笔架上,细细再品味了一番。自觉得已经是非常出色了,若是再让他做,也再不出这般好才华的文章了,这才满意的去写下一篇了。

隔了几个号房,白令元看着这个策论题是焦躁不已,他手撑在案板上,头发都抓乱了,也没想出什么好点子。为什么这次首题出的竟然是策论他看着卷子,眼神浮动,想起的却是谢琰那幅张扬的面孔,莫非这次小三元真的要拱手让人了吗怎么会他可是淮安白氏的子弟,怎能被一个寒门子弟打败。

不仅是谢琰被白令元给刺激得心态爆炸,白令元也一样是心理不稳,杂思充脑,哪里有心思做题啊。白令元拿起笔,微捏了拳头,这次他要全力以赴。小三元他不会放弃的,他不会给谢琰机会让他来耀武扬威的。

这边厢,谢琰继续往下做题,虽说前面的策论已

经让人觉得叫苦不迭了,但是四书题并不简单,依旧是一道截搭题。谢琰脸上笑嘻嘻,心里都快骂娘了,这难度只怕比高考的地狱模式,传说中的江苏卷还难吧

五经题倒是正常,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一个君子,只恨他身后没有好名声传世,为人作模范。”这题倒是简单,谢琰却不急着下笔,题虽简单,但就是因为简单要将自己的文采写得出彩,写得文采风流才是难事。

谢琰微闭着眼睛,构思在脑海里不断的过,谢琰打了一番腹稿,才在草稿纸上写上一句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作为破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且脱离了他平常爱用的华丽辞藻,平实清和,谢琰自己也讶异自己做出了这样的文风文章。

最后的诗词是以词为限,以风景为主,做一首长调。词以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字以上为长调。最长的词牌是莺啼序,一共有二百四十字。这难度比现代请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八百字。难多了。

这就意味着谢琰要写一篇九十字长的词,谢琰倒是不着急,他心里满是兴奋,他之前也写过类似的词,只是没这么长,多以小令为主,不过改一改,放在这里也能用。

要写风景的话,那么词风肯定以婉约派为主了,谢琰想到这位学政最喜欢的是大气文风,想着若是不能以豪放为主也可以在尾句写出浩然大气的寓意。谢琰构思良久,才开始动笔。

山映月,千里含芳。谢琰写下这一句,再写了亭亭弱质,脉脉幽芬,最后又写了一句花似当年,人似当年否来感叹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之感。

谢琰写完词,试卷也算做完了,夜色也将至,晚霞满天,逸兴遄飞。谢琰在矮小的号房里活动了一下,僵住的筋骨仿佛活过来一样。谢琰这才开始往纸上抄写自己的文章,一手馆阁体,在谢琰笔下也有了秀润华美,正雅圆融之感,恰如美女簪花、鸾飘凤泊。

那边厢,白令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试卷,他眸色微沉,看了

看自己的文章,缓缓吐出一口气。今日之作,也算是满意了,他还特地仿着蒙学政的文风写的,只是不知道是否能入他的眼将他点为案首。他想起谢琰,他看过谢琰的试卷,多以华丽为主,难有大气豪放之态,想来是不会让蒙学政另眼相看的。

谢琰也注意到了避讳,先贤的名字、当今圣上与先帝的名讳、祖父父亲的名讳这些都是不能写出来的,是为避讳。谢琰细细检查一番,夜色沉沉,想来这么迟还没交卷的人应当很少了,这才起身去交试卷。

高台上,蒙学政正在闭目养神,其余的知府们也是静悄悄的,不敢说话。俞知府也在,看着谢琰点头微笑了一下,谢琰也笑着回了注目礼。谢琰上前交了试卷,蒙学政睁眼,见一个清秀少年满脸疲惫的拿着试卷过来。蒙学政也是看他长相稚嫩,能在院试里考,一定是少年才子,不过少年才子虽少也不算稀奇,之前早早出去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