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三合一)(5 / 6)

“是的,无论如何,也要把高中读完再说,”明自钦笑道,“其实,我之前总觉得读书很枯燥,但现在看来,有一群人一起陪着,也还是挺有意思的。”

事实上,通过这一阵的拍摄,乔翼桥对人性也有了一点更深的看法。

人人都想走捷径,这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惰性。

尤其是青少年。

不论是学习课本的知识,还是学一些特长,其过程都是痛苦的。

但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过后,这些事所带来的成就感也非常大。

反而,泡吧、打架、纹身、谈恋爱,

这些事儿非常轻松,当下做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快乐。

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会选择做这些事的原因。

但长此以往,这些事的快乐程度是在渐渐降低的。

人就会在追求刺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如何让人们想要学习,不去适应那些短暂的快乐,除了内驱力之外,还需要一些外部的助推。

其实乔翼桥之前管理帮派,无意识之间做的也是这件事。

人们常说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多半拍的是自己的事。

乔翼桥也这么觉得。

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关于成功的金科玉律,只是一直在探索,管理帮派也是、拍电影也是。

这电影有问题吗问题很多。

但同样,这样的摸索,也带给了这部电影很多不同的特质。

以上种种,都是在乔翼桥想如何剪辑的时候想到的。

时间回到两周之前。

因为校园里不再有太多不可控的事件发生,所以他就开始构思如何剪辑了。

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到底是什么。

经过几天的思考,乔翼桥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要讲的,就是一个经过霸凌的偶像,加入到一个同样有霸凌的校园环境之后,想办法治愈自己的过程。

面对治愈自己这一命题,他有很多选项,比如隐忍、比如离开、比如反击。

明自钦选择了后者。

但在反击成功之后,即使他知道这是一场社会实验,但他仍旧想继续这样的生活。

因为人性使然,刚刚得到一点温暖的孩子是不想脱离这个环境的。

这时候,再有的外部事件就是真实帮派的体验了。

在体验过后,所有角色转向,成了一个青春热血向的片子,结束。

其实主要的事件是很清楚的。

主人公的每一次转变也都有比较扎实的动机和原因。

想明白这件事之后,乔翼桥开始了剪辑工作。

作为处女作,他还是想要自己剪辑。

而且,也没有剪辑师从头跟到尾,像他一样对这些素材这么熟悉。

毕竟这部电影的素材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几千个摄像头,为期三个月的拍摄,林林总总加起来,素材达到了惊人的900多万个小时。

当然,哪怕乔翼桥是神,也不可能看完这些素材。

也没有必要。

这时候,王逸歌导演曾经教过的电影结构就发挥了大大作用。

总时长120分钟的电影分为三幕,第一幕30分钟,第二幕60分钟,第三幕30分钟。

一共十几个节拍,每个节拍对应的剧情应该发展到什么情况,就非常明显了。

乔翼桥首先确定的是中点,这个位置也被称作“伪胜利”

显而易见应该就是明自钦战胜了毛茂的情节。

有了这个锚点,其他的节拍也显而易见了。

虽然整体的拍摄和风格都很文艺,但最基本的骨架,乔翼桥还是选择了稳扎稳打的商业片骨架。

定下节拍之后,他只要去素材里找相应的情节就好了。

思路已经确定,接下来的剪辑工作也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等乔翼桥粗剪完成后,时间过去了三周。

但乔翼桥看成片,怎么都觉得差点意思。

乔翼桥细致分析了一下感觉差点意思的原因。

其实影片前半段都还好,看一个偶像面对真正的校园霸凌如何做,如何去集结受害者并反抗,看上去还是挺爽的。

但后半段明自钦的幡然悔悟和好好学习,就变得很顺利。

甚至有点无聊了。

其实按他原本的设计,“社会实验”

的片子。

而这种结构,这种把导演意图和演员意图融合进电影里的方式,不论是摄像机不要停还是大佛普拉斯都有获得过成功。

那些电影甚至还是故意设计的,但他们的电影天生就带着这种基因,会显得更加真实。

所以,乔翼桥才约了明自钦见面。

而明自钦听完这个创意,也十分同意这样做。

他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