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他们齐聚在坤宁宫,是皇后要让他们在两位公主出嫁前,一家人多聚聚,过了一会儿,天子独一个的皇孙祁允昭被抱了过来。
孩子刚睡醒没一会儿,精神头很不错,已经能爬能站了,圆圆的大眼睛,真是越看越讨人喜欢。
祁元询留下来多看了一会儿孩子,等到他的母后、姐妹与王妃说起婚嫁详细事宜后,便也似自己那两个已经走了的弟弟,先行告退了。
回了武英殿,祁元询的脑子里,便将方才二弟三弟的对话又拿出来细细分析了一番。
三弟元证的年纪比他小上五岁,比二弟小三岁,彼此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年龄差的。
自己在京中读书,在武艺方面便不受太大的要求,二弟当初长在父母膝下,被朝着领军藩王方向培养的时候,武艺、武学方面颇为出众,只是文学不好,在朝臣们看来,脾气也坏。
入京后,和几个同样不学好的堂弟混在一处,读书的时候不用功,且言动轻佻,很是让人诟病。
三弟都拿他这个毛病来挑刺,暗讽元诲,若他不是皇子,考举受封王爵,简直是痴心妄想。
看起来,二弟要成婚这个节骨眼儿上,京中的风浪很大嘛
朝臣们担心天子当年做藩王的时候到底培养了二皇子那么久,心中爱重,是以唯恐他迟封名爵是为爱子计,会致储位旁落。
祁元询倒不是很担心。
他爹只要还没昏头,就一定会遵循嫡长正统。
他爹又不是通过靖难起兵夺位的,是正常继位的,前头的二伯、三伯被光幕预言会早于上皇而去秦王二伯也确实已经薨了这才有了他爹的得继储位。
毕竟如果按照那样的顺序,他爹就是皇子里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
就算是靖难,推翻了前头的秩序,也要再立下一个铁律来。
无数年的传承下来,嫡长子继承制被证明是保持继承稳定、家国天下安稳的最好方法。
太平盛世,谁家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
某朝倒是立嫡之后还要锻炼其他皇子的能力,颇有立嫡还要立贤的架势,结果却闹出了九龙夺嫡这一历史上最出名的夺嫡事件。
这事不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在立嫡长子之后还给了嫡次子不切实际的妄想,于是乎,又造成了两子相争的惨剧。
就算太上皇不在上头看着,天子都不会选择嫡次子,更何况祁元询的身后其实还有太上皇的支持呢
如此一来,在二皇子妃遴选期间,四月十五大朝之时,又有人请立皇太子。
天子的口风终于松动“众卿之前所上的表,朕俱都看了。建储是国之大事,朕不会私自决断,自然也不会轻忽。只是如今乃即位之初,朕有诸多大事要办,卿等所请,还是姑且再缓一缓吧。”
这意味着什么
一同上表请立太子的时机到了啊
能有哪一件大事,比国之储副的确立还要更大的
天子只要能立太子,就是对臣民广施恩泽了
是以之后数日,朝堂各部、宗藩诸王、各地臣僚,俱有上书请立皇太子。
先是文武群臣以“皇太孙为圣嗣之长嫡,禀睿德之重华”为由请建太子;又有郑王祁元詝、秦王祁元训等上疏请立皇太子;此后文武群臣再次上疏,言“皇太孙以嫡以长,既明且仁,德缉熙孝,友兼至诚”,乃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如是者三,五月初一,天子终于下谕,立嫡长子为皇太子,并命礼部卜算好吉日上奏。
除此之外,又令一旬之后,开始宗室考封,其中准备,仍是礼部要做。
文武百官自是欢喜,对于他们来说,能说动天子立储,实在是做了一件于国有利的大好事,心中甚是欢喜。
乾圣帝退朝后,没回乾清宫,而是径直去了坤宁宫。
皇后没在立着皇后凤座的正堂等他,而是在偏殿一间铺满了地毯的房间里。
天子与皇后日常相处,一如从前在王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繁复礼仪。
房间里,皇长孙祁允昭正在里头欢腾地爬着,间或站起来,颤巍巍地走向自己的玩具,拿到了,才又一个屁股墩坐下来。
皇后看着孙子玩耍,边上还有宫女伺候着。
天子要和皇后说话,跟在他身后的内监们早立到外头去了,宫女们也都退离了此处。
她们一走,天子和皇后两人便将眼神一直投在皇孙身上了,只是嘴上还说着话。
天子为何而来,皇后是早就知晓了。
毕竟,长子储君之位的确立,她在一旁的劝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妙云,朕,今日已册元询为皇太子了。”
“这不是很好吗,皇上,”徐皇后的眼中还带着对孙儿的慈祥,转过来对着天子微微一笑,“上皇传位给您,是因为您乃诸子之长,您立元询为储君,也正为这个道理啊。”
“您看,明哥儿多可爱啊。当年询儿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也如明哥儿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