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车就是利用螺旋原理建造出来的一种提水工具。
天幕之上出现了一张实体的螺旋管图。
“像是盘龙柱。”
“这不就是缠绕吗”
“这个怎么运水”
“”
只光看着,大家不太能想象出来。
但有部分人经过脑中模拟,
突然有了点想法。
螺旋原理,
如果放到龙尾车上面来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阿基米德螺旋线,或者阿基米德螺旋泵、螺旋输送机等东西,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搬运工,在我们如今的各大工厂里面基本都能看到。工作的时候,只需要在这个空管里面装上水,然后转动,管里的水就会随之上升
天幕之上出现了模拟动图。
空管里面放上小球,然后不断的转动螺旋杆,那小球就会一直上升,直至从上端出来。
众人“”
“竟然真的可以”
“为什么”
“怎么就能出来呢”
“那小球为什么掉不下去”
“”
天幕考虑到一部分人不懂螺旋原理,因此后边又跟了一个讲解视频,给大家分析为什么“水能往高处流”。
众人听的异常认真。
然后他们就被迫接受了离心力、压力、高压、半径、速度、几何等等知识。
绝大部分人晕
也有少部分本就有点研究、或者正处于迷迷糊糊状态的人茅塞顿开、如获至宝,一双眼睛亮的惊人。
在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时候,一粒物理学的种子悄然发芽了。
很显然,螺旋原理之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比较多,这对我们今天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来说不算难
“是每个人都读书”大家觉得不可能,“后世那么多人,光整个国家就是十四垓,如何能做到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
“肯定是假的,不可能。”
“可天幕说必须啊”
“所以,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这一刻,所有意识到“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关键的人脑子里都是同样的想法,全国那么多人,是如何做到让每个人都读书的这太不可思议了
天幕显然听不见。
但对从来没有读过书、甚至就连科学启蒙都基本没有的古代人而言,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几何知识才能揣摩清楚的龙尾车并不是明清两朝人能够那么容易就弄清楚的。
明朝人“”
清朝人“”
看不起谁呢
我们肯定能弄清楚
明清两朝不少人都很不服气,尤其天幕一直说他们不如西方国家、整个中原的落后是他们的
锅,以至于他们现在心里头很不舒服,根本不想承认这两点,甚至还起了逆反心理。
不过,也有少量脑子清楚的,但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沉默,然后认真从天幕中学习一切有用的东西。
所以,哪怕泰西水法这部著作很伟大,在刊印之初也引起了明朝部分有志之士的极力推崇,有些富裕人士还找到徐光启和熊三拔所在的教会去请教制作方法,但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依旧还处于宣传阶段,并没有被更多的普通人应用到,更没有用它来取代龙骨车的意识。
“”
大家傻眼了。
“不是,这都有现成的了,还不用”刘彻很羡慕,刘彻很不理解,“如此有用的东西,送到面前来了,那为什么还不用”
很多人跟刘彻一样,非常的迷惑,“自己没有的好东西,那为何不学起来”
“即便不重视工匠,可于自己有益,能帮着汲水,这难道还能有偏见”
他们很着急,急的
简直抓耳挠腮,想直接穿越到那些不愿意用的人面前去质问他们为什么不用
明清有部分百姓很委屈,他们根本用不了,那怎么用
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我试着分析了一下,发现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已经急得不行的一众人速速道来
我倒要听听看这些人究竟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
首先,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因为我国科学的启蒙程度很低,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所以大家不懂;其次,龙尾车的制造成本很高,普通人家根本没有那个财力,他们无法承受这个负担;
刘彻闭嘴了。
一群刚还骂骂咧咧的人也哑火了。
没钱那就真的没办法,就是把他们卖了也造不出来啊
大家叹息。
第三,就是朝廷或者部分官员的不重视。龙尾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一天就可以灌溉田地三四十亩,比龙骨车要高出五至十来倍
众人“”
“一人一天可灌溉三十四亩地”大家根本不敢想,这太惊人了。
“这也太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