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 暴躁母亲河(1 / 2)

关于授粉提升农作物产量这一块我们就说这么多,接着我们来说下一块内容。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有句老话,叫做“农民靠天吃饭”,这个所谓的“天”,其中包含的就有雨水。可以这么说,粮食收成好不好、甚至是粮食能不能种得活,那绝对少不了灌溉插手。

“不错,就是这样”

“没有雨水,这地都旱死了,怎么可能种得活粮食。”

“唉,前些年旱灾,地里一点儿收成没有,那么多人饿死,我们可不就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啊。”

“水啊,哪儿都重要。”

每一个文明都是自河流边诞生,我们华夏文明也不例外。黄河这条母亲河,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其中都少不了和土地水源打交道,也成就了我们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名声。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祖先累积起来的关于灌溉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天幕上出现了黄河,那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然后一路顺着地势往下流淌,经过多段路径,历经壶口瀑布,蜿蜒过峡谷、山岭、平原,最终抵达入海口。

“黄河母亲河”各历史朝代的人有点难以想象。

尤其位于黄河边的人们,那更是神情都诡异了起来。要知道,黄河就是一头喜怒无常的巨兽,经常会冲毁他们的庄稼、田地和房屋,被黄河冲击而死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它水里携带的无数泥沙冲到地上,导致整个被黄河冲刷蔓延而过的区域全变成了沙地,有的时候还会留下很多坑坑洼洼,当你心动于那片土地想要试着去打理的时候,还没得到收成呢,它又会再次给你沉重一击,有时候连命都得丢了。

就这,你说它是母亲河

后世的母亲都这么脾气暴躁的吗

“它虽然是水,但指望它还不如指望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呢。”

“就是,隔壁村那新来的两家人,以前就是住在黄河边的,结果那天下午黄河突然冲了过来,整座村子的人一个没能逃掉也就他们几个人运气好,当天不在村里,不然连他们几个也落不着好。”

“好好的过着日子,结果因那条河丧了命,要是能选,

我才不愿意它从我周围经过呢。”

“谁说不是呢,这天幕上给我们看的这个河还挺好看,但好看有什么用披着羊皮的狼罢了,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因为它没命了”

“”

吃过黄河大亏的古代人民们对黄河一点好感都没有,如果有选择,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住在黄河边上,以至于整天还得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这个心情实在太好理解,黄河频繁改道以及它携带的大量泥沙让没有三门峡水利枢纽等工程的古代人束手无策。大家也不是没想过治理黄河,甚至还疏浚过多次,可这都是治标不治本,没过多少年又得卷土重来,劳心劳力、耗费良多。

在各种讨论哀怨之中,天幕之上的小短片已经播放结束,最后奔腾的河流变成了一张地图。

那是一张特地标注出来的河流图。

支流众多、庞大的“几”字形河径悬挂在地图上,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黄河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大地。

众人“”

“这是黄河”

“它竟然这么长”

“最后入到了海里去”

古代的人不知道河流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也没有时间门和精力、更没有意识去探索河流究竟从哪里来,在他们的想象当中,河流就是从天上来的,那是通天河。

而现在,天幕给他们指明了地方。

“那是吐蕃”李世民仔细看着那张地图,“黄河是自吐蕃而来”

房玄龄也认真看着地图,对比着说道“陛下,那片的确是吐蕃所在。”

李世民盯着上边的“青藏高原”四个大字,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许多人都在讨论对比分析,同时还不忘叫人立刻将这张地图画下来。这张图上区域广大,如今上边还有些许地盘不属于他们所在的朝代。不过,这不重要,因为他们最想要的是上边关于山脉和河流的说明,有了这东西,以后行军打仗那可就容易多了

其实这张地图很简陋,因为天幕放这张图主要是为了给大家看看河流的走

势及分支,关于地势之类的也就写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十来座重点的山脉,还有长江这条河流。当然,重点还是黄河,线条都给加粗了,很是清晰。

可即便是如此简陋的图,对于各历史朝代位面的人来说那也是无可匹敌的。朝廷有舆图,很多地方也很详尽,但这仅限于他们熟悉的地盘。至于不熟悉的地盘,那就非常非常的简陋了,有些甚至他们都没听说过

所以,这叫他们怎么能不激动

“定要细细画下来”说这话的时候,他们还担心这张图是一闪而过,压根不给他们画的时间门。

但幸好,天幕继续讲的时候图还在。

之所以从黄河说起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