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

直播间的老人们当中,就有人曾经就是赞同分封制的,就如王绾。他是大秦位高权重的丞相,主张却与嬴政相反。在秦一统天下后,他主张将嬴政的儿子、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国的偏远地方,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却被否决。

他是老臣,也是老一辈思想的代表。以他为例,分封制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地位超然,何其重要。

特别是在有前人做示范的时候。

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嬴政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他们还没有听说过。[3

观前朝的灭亡,观后世分封制的几次复辟起伏一一失败告终谁都不能昧着良心说无妨。

分封制确实是有好处可也确实是有弊端,往日里寄希望于诸侯王保护君主,到后来那些诸侯王反而成了了君主最大的祸患。君主倘若想要加强中央集权的话,那么势力过大的地方诸侯王只会是他们的眼中钉。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死不休。

可换句话,若是连分封制都不行的话,那要怎么办呢

以前的他们是这样想的,现在因为后辈指引,思路更宽广选择似乎也更多了了。已经有敏锐之人发现了,现在他们这些人还只是属于刚涉及新知识的阶段。

在他们把来自后世的信息努力消化之后相信不久之后,各个学派里就会出现新的变革。

到那个时候会怎么样呢

不出所料,诸子百家会有不少年轻的弟子进入大秦,亲自实践。

这也正是嬴政的目的。现在的秦就是能用之人太少,诸子百家弟子里人才多,却拒绝为他们所用,但是经这咸阳一行后,便不会再有太激烈的反对之声。

聪明人深吸一口凉气。

将预计的未来,与现在作对比。只要一想想这些是由高位上的帝王带来,不由不寒而栗。

这可真是阳谋啊。关键是,这是打蛇打七寸。对他们这些人来说。面对有用的有所启发的新知识,新思想,就是对方是嬴政,可又有谁真正能做到拒绝的呢

关键是,嬴政似乎也很慷慨,知道这等机密嬴政却没有扣押他们的意思,刚才有人趁乱质问的时候,嬴政似乎还有让他们好好离去,让他们把这些告诉那些没来的长者的意思。

“”

他们心尖一颤,当即明白这是让他们传递思想啊

这种骇然之闻,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人会信。所以让他们亲身过来。没过来的人只能说与这场奇遇无缘了。

实在很难说清现在的心情,但是嬴政如此做派,不由叹服。

君主如此,进入大秦做官也不是不能考虑的。不过有必要想想他们这些人今后的路。

他思索

看起来嬴政是认死法家了,只是法家确实有不足之处,所以才需要他们。倘若他们决心要进入大秦的话,他们也得找准自己的定位。

只要是为了大秦,嬴政似乎就有足够的耐心。

这样一来,只要是为了大秦,他们要做的事也就简单起来了。

“”

天幕还在继续

另外,在行政法里,有一项不得不提,那就是监察制度。

秦汉这里,u主还是从秦开始说起。

从史籍记载来看,那个时候的秦已创立御史监察之制,在中央以御史府台为官署,以御史大夫为官长,对地方则派遣监御史。

而秦的御史制度源于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史官制度。御史原本是在

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管理。

但是到秦时,原先在君主左右“掌赞书而授法令”的御史发展为兼司纠察之任的监察官吏。二公九卿里的二公之一“御史大夫”就是秦朝的最高监察官。

除此之外,各郡还设有监御史。用于“掌监郡”,也就是地方的监察官。

但是,虽然监御史的舞台在地方,这个职位并不是地方官职,也不专驻地方,他隶属于御史府台,受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直接指挥和节制。

不过。秦代的御史监察之制尚处于初创阶段,统领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等人也不是专职人员,他们手头还有其他行政要务。

但,秦代开创的监察制度不仅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以御史监察百官还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其历史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4

众人默然。

嬴政的“始皇帝”之名,名不虚传。

汉时也是沿用秦朝这一套监察制度。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御史大夫曾经统兵击匈奴。由此可见,汉朝的中央的统领监察官的御史大夫,也同秦朝一般,不是专职负责监察这方面。

而地方上的监察,汉初,废除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