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不行,就要为孩子们想想现在孩子还小,有的是时间,别让他们天天放牛煮饭喂猪之类的耽误了。”
朱凤英在城里过了几年,也算是长了不少见识了。
军校和附近那些工厂单位之类的地方,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谁家有关系有渠道,把亲戚安排个工作,完全不难。就比如当初对邓秀宁下手的王梅,她就是因为有个主任舅舅,才能在军校的后勤仓库占个位置。她一出事,她那个位置立马就被其他有关系的人给抢了。
但是这样的位置,也是要有文化才行的,如果有关系,但是没啥能耐,大字不识几个,也没办法。
就比如隔壁的李翠花,她倒也想像别的军属那样,每天早上背着小包去厂里上班,下了班再回来,每个月领十几块钱的工资。可是她没文化没本事就不行啊。
因为娄主任的介绍,也因为胡春桃等人的解答,让朱凤英发现,大家的关系
也是错综复杂的。
朱凤英倒也想塞两个自家人进去,可是家里两个儿子不顶事,她又有什么办法
朱凤英从刚开始的训儿子,慢慢地变成了和儿子苦口婆心地聊,她觉得两个儿子变成这个样子,她这个当娘的没教好也是有错的。
邓秀宁刚开始还能听他们说话,时间久了,她就觉得睡意上头,头一点一点地犯困了。
朱凤英把她搂在怀里,让她靠在怀里睡会儿。
老二说“娘,这样你也挺累的,不如让她去床上睡吧。”
朱凤英说“不了,我和大爷家的老大媳妇说好了,我们祖孙今晚去她那儿睡。”
因着几年前邓奎先打的那个电话,村里立马就换了村长,也让大爷家老大有了机会上位,因而他媳妇是十分感激朱凤英一家的。这次她一回来,就热情地邀请她过去住。朱凤英也就没拒绝。
夜深了,那边还派人来找朱凤英了,朱凤英便结束了和两儿子的聊天,说“我的话,你们两个好好想想,如果不想你们以后儿子闺女还跟你们一样种地,想让他们去城里过好日子,就听我的话,听你们大哥的话。你们大哥打心底里不爱搭理你们,但是对你们两家里的孩子是挺喜欢的。为着以后孩子有个好前程,你们就得送孩子去上学。”
老二老三看上去是乖乖点头答应了,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应了。
朱凤英叫醒邓秀宁,说“秀丫头,来,我背你。”
邓秀宁打了个哈欠,摇了摇头“我自己走就行。”
她现在可不是以前的小豆丁了,朱凤英也老了一点,再背她就有些吃力了,她还是自己走吧,虽然眼睛还睁不开,但是朱凤英牵着她走路她还是能走的。
朱凤英笑说“秀丫头心疼我了。那行,那我牵着你走。”
走在路上,村长媳妇忍不住问“三弟媳,我刚听你和他们说让孩子上学堂,上了学堂以后真能去城里吗”
朱凤英回过神来说“老二老三家的孩子,是我家老大看好的,觉得那两孩子有点灵性,所以想让他们两读书,以后出来也方便拉拔,不然大字不识一个,他想帮忙都没法帮。至于别家,我就不知道了。”
村长媳妇笑得有些
热情,说“您看,咱们两家虽然是早分家了,但是也没出五服,也还算得上是兄弟本家,以后我家孩子如果读书能有出息的话,你家老大他是不是也能帮衬点”
随即她马上又补充说“当然这不是白让他帮忙,除了以后可以有照应,以后村里有啥事儿,我们也帮得上忙。”
说完,村长媳妇也觉得有些底气不足,人家都出去了,还能在村里头有什么事儿他两个弟弟都得罪他了,想必邓奎先也不太愿意管两个不成器的弟弟了。
朱凤英也没料到村长媳妇会这么说,酝酿了一会儿,才回答说“这个事儿,我也没法一口答应你,我做不了老大的事儿的主。不过你的话呢,我会转给我家老大听的。咱们村有一个他那样走出去的不容易,如果能让后辈也有出息,光耀祖宗,他应该也是愿意的。”
村长媳妇听明白了她的意思,老二老三家的孩子,是邓奎先自己喜欢,觉得孩子不错,才想着让孩子读书,以后好提携,不是朱凤英的意思。而邓奎先那边,现在还不知道村长家的孩子的情况呢,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要提携的想法。这事儿确实全赖朱凤英回去以后帮她说项。
于是村长媳妇待祖孙两更热情了。
第二天,朱凤英带着邓秀宁又在村里呆了半天,吃完午饭就去她娘家了。
村长媳妇留两个人多住两天来着,朱凤英说“我这次回来,都是想好了的,过两天就要回去了。家里还有一堆事情要收拾,不久老大的调令就要下来了,我们就要搬。时间不多了,得赶紧的呢”
见人确实留不住,村长媳妇只好遗憾地让祖孙两走了。
朱凤英娘家有几里路远,和这边是同一个公社,但不是一个生产大队。
朱凤英的亲娘是早就没了,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但她还有几个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