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4 章 一切都与钱有关(七)(3 / 4)

天下一片哗然。

“这样的好官竟然被人诬陷还有没有天理了”

唐朝的老百姓们更是不满的嘟囔

“这接下来的皇帝是个昏君吧怎么能相信奸人之语”

宫中。

李世民狠狠的拍了一下御椅的扶手,开始痛骂不肖子孙

不用仙画说他都能想到,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刘晏好不容易把满目疮痍的大唐给整治得像模像样,结果你一登基把他给杀了

那江山怎么办

能干出这样事情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有本事的明君啊

李二凤好不容易平复下去的怒气又翻涌了上来,简直要吐血。

而在刘晏所在的时空。

杨炎,和还没有当上太子的李适,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完了

彻底的完了

尤其是李适,他几乎能看到那张龙椅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反倒是刘晏,除了起初有些失落的嗟叹了几下之后,立刻又淡然了起来。

“还未发生的事情,不要多想。”

身边的幕僚倒是趁机劝道“大人,您该考虑收几个弟子,将您的本事给传下去了。”

别每天从早忙到半夜,事必躬亲,迟早会身体出问题的。

他的这个提议让工作狂的刘晏一愣、旋即点头“你说得有道理。”

最起码要给后面的朝廷留下点火种,

7,

刘晏和桑弘羊一样,同样做到了“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这就是历朝历代,每一个正直的有野望的财政官员的理想啊所以,也难怪后世如王安石以及张居正等变法改革者都将桑弘羊以及刘晏视为偶像

民不加税,但国库却变得越来越富有。

靠的是什么当然靠的是工商业啊

现在大家都知道,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来自于工商业,正因为咱们改革开放之后工商业逐渐发达,所以才能做到免除掉农业税,以工补农。但是在经济学概念和知识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古代,桑弘羊和刘晏才是先行者。

而且,还是不被理解的先行者。

北宋。

苏轼正在与人论道,谈及到西汉的桑弘羊、司马迁等人之时,他愤而起身

“自汉朝以来,所有饱学之士都耻于商鞅和桑弘羊,但实际上,君王们却都心折于这两者,不过表面上忌讳实际上却一直都在用着这二人的理论”

“这就是司马迁的一大罪”

“他夸大了商鞅和桑弘羊之功,将秦国和汉朝富强的理由归于这两者,让后人皆以为是他们的功劳。但实际上,秦国富强是因为秦朝几代君主修身明典,秦孝公致力于农耕,所以才产生的变化,并非商鞅之功。”

“至于桑弘羊,更是气量狭小、见识浅陋之辈。”

“这两人在天下的名声,犹如蛆虫苍蝇粪便污秽之物,简直有污我等口舌”

他洋洋洒洒,和在场的人辩论数轮,回家后还觉得不过瘾,索性挥笔写下了文章。

文章名为司马迁二大罪。

据历史学家们考证,在商业发达的巅峰朝代,宋朝,非农业税的比重已经高达了70。这个结构,即使在晚清的时候都没有达到过。

苏大诗人在骂桑弘羊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假如没有这70打的财政收入,大宋会变成什么样子

西汉。

桑弘羊“”

原来后世骂自己骂得这么狠吗

有些失落。

司马迁“”

反应过来之后气愤至极“骂人干嘛”

还司马迁二大罪

这苏轼也是史官吗是他清楚还是我清楚商鞅尚且不论,桑弘羊不加税却让国库丰饶的事情是他亲身经历的,怎么就变成吹捧了

怎么就变成诡辩之术了

真是岂有此理

司马迁愤愤不平的时候,北宋,苏轼也在自己府中十分羞愧。

“竟然是我无知浅薄了”他对王朝云汗颜道。

苏轼之前认同司马光的理论,那就是觉得天下的财富都是有数的,不在朝廷就

在民间,像桑弘羊这样不给百姓加税却能让国库丰饶的事情绝对是司马迁编造出来的谎言

多出来的钱从哪里来呢

但此时他意识到,或许是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

原来商业那么重要

甚至在后世还因为商业发达甚至惠及到了农业,取消农业税是因为发展了商业

这完全出乎了他的认知。

天知道,他原本不喜桑弘羊并不是因为他顽固,而是因为觉得桑弘羊的政策的确是伤民。

现在看来,桑弘羊的执行过程虽然出了问题,但理念是对的,是有远见的。

短视无知的是自己

他有些五味杂陈。

王朝云问他“那大人打算后续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