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上可九天揽月(八)(3 / 4)

索性不用了。

落下闳愣了一下,随即大声回答 “微臣遵旨,必将竭尽全力”

他有些兴奋,仙画给了他很多新的角度和灵感,他完全可以将太初历制定得更加的完美。刘彻满意的点点头。

随即在心中唏嘘不已,眼睛也眯了起来,幽深晦暗。

哎,开民智之后,这皇帝是越来越难做了。如果要他选的话,还是以前那样比较轻松顺心。他看向天幕,摇摇头。

可惜呀

当然,除了这点之外,太初历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最完整的一部历法。在汉武帝之后的朝代,修历也成了一件重要的甚至是常规的事情。

汉成帝时期的三统历、东汉刘洪编著的乾象历都是很有名的历法。但,第二次历法改革,还是得看南北朝, “人形计算机”祖冲之的大明历

祖冲之伏案工作。

在他的案几旁,堆叠着的计算草稿满满都是,好几尺的高度。他亲自计算圭尺和仪漏的各项数据,从不假手于人。

大明历改革了闰月的设置,把本来每19年设置7个闰月改成了每391年设置144个闰月,更加的精密。而且,祖冲之还在大明历中引入了“岁差”的概念。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宇宙里其他天体的吸引,因此随着时间的拉长,自转轴会发生一点变化。这也就导致了太阳位置的一点点小变化。

岁差这个概念,是由晋代的天文学家虞喜首先发现的。冬至那一天,虞喜在正午的时候惯常来到高处观测天象。太阳正高高的悬挂在天空之上。

虞喜看着看着却觉得有点不太对劲。

他对旁边的书童道 “你有没有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前一年冬至时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似乎偏移了那么一点点。

书童茫然。

虞喜决定,等到明年的时候再来看一遍。

第二年,他发现太阳的位置真的又偏移了一点。

虞喜回去翻了大量的史书,又做了大量的计算,欣喜的对书童道 “尧帝时期,冬至的时候太阳在昂星之中,到现在两千七百多年,太阳却到了东璧星附近。这就是岁差累积而形成的啊

镜头一转,太阳运行的黄道环形轨迹图出现在了仙画里。

每走一周,太阳的位置的确会往后移那么一点,并不是每次都会定点在同一位置。

天幕下的老百姓们忍不住在天空中寻找太阳的踪迹。

当然,此刻是夜晚,肯定是看不到的。

原来,太阳的位置竟然是会变的啊他们从来没有发现过呢。

有对星宿比较懂的人听明白了虞喜的意思,指给那些人看 “看到

没,昴星在这里,而东璧星在这里。两千多年只是移动了这个距离,那咱们年复一年的看,肯定是看不出来的。

大家了解之余,又对天文学家的眼睛感叹起来 “他们的眼睛也太厉害了,一点点都能发现。”“要不怎么说,人家是吃这碗饭的呢。”

南北朝。

祖眶高兴极了 父亲,真的讲到了您的大明历

而且评价还颇高,这下他们再也不怕戴法兴之流的刁难了。即使皇帝还站在他们那边,世间的人也会明白父亲的成就和苦心。

祖冲之显然也是高兴的。

但他依然赞叹了一句虞喜 虞喜发现岁差,也可以说是开创性的。他很高兴虞喜也可以仙画留名。

为什么古人要研究岁差因为太阳的位置决定了节气,岁差的日积月累会导致节气的推迟,而节气决定了农业生产。

祖冲之算出太阳每45年零11个月,在天空中的位置会退一度。这个数值不是很准,但是大明

历是第一个参考了岁差值而制定的历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后面的历法也都延续了这个做法。

但相比于太初历的顺利, 大明历却是命运多舛。戴法兴和祖冲之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

戴法兴道 “大明历诬天背经,咱们祖先自然制定了历法,那就应该万世沿用,哪有改来改去的道理你这是大逆不道之举

祖冲之直接把古代的文献和多年来自己亲自观测的证据甩了出来 “旧的历法不精确,难道还应该一直用下去不成如果你说大明历不好,那你就拿出确实的证据来。如果证据确凿,我认

两人从日行快慢争论到日影长短再争论到月行快慢,祖冲之都胸有成竹,手上握有翔实的证据,而戴法兴的脸越来越青。

最后,戴法兴决定不再辨了,直接强词夺理 “祖先定制的历法,即使是再粗陋再不精准,也应

该一直沿用下去这才是后人的孝道2

两人不欢而散。

因为受到戴法兴之流的阻挠,一直到祖冲之离开人世,大明历都没有实施。后来,梁武帝登基,

在祖冲之的儿子祖响的再三请求下,梁武帝命人校验了天象,这才让大明历没有明珠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