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打过仗,唯一一次去过战场还是给你送粮草。
说着说着就有些幽怨,他们可是一母同胞
而且这些兄弟里面,他和朱棣年岁最近,从小就爱跟着他。朱棣他哪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心中狠狠的唾骂了几句仙画之后,朱棣真诚的道 放心,四哥这辈子肯定不会了咱们一直都是好兄弟。
待会儿肯定要为这件事被父皇骂,朱棣脑壳疼。
不过话说回来,他倒是很佩服自己的这个五弟,居然医学和植物学都搞得像模像样。若是没有藩王制度他倒是想让五弟到时候来帮自己做点事情。
除了描述性的生物学,华夏古代还有不少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运用的传统应用性生物学知识。
比如发酵、比如嫁接、比如物种的培育。
酿酒和酿豆酱等其实就是对“微生物发酵”这一知识的运用。古人们甚至还知道
在酿酒的时候要用酒曲,主动的人为的引入微生物。
宽敞的酒坊之类,工人们将一块圆圆的被压扁的酒曲放在水中。
几日后,过滤出曲汁,又投入了一些米饭,让他们开始在高温下迅速的发酵。而农家的宅院里,妇人们将黄豆洗好,放在大蒸甑里干蒸。蒸了之后再晒再蒸,再用麦曲和盐一起搅拌,放在缸里面密封。
北魏。
贾思勰已经辞去了自己的太守之位,经过仙画的宣传后,他名气大增,皇帝非常舍不得,但贾思勰一说是要回去写齐民要术,他立刻就同意了。
赐了大量的钱财甚至是侍卫给他,让他可以安然的周游各郡,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齐民要术写完之后,一定要送来都城。
贾思勰欣然答应。
看到这里,他惊喜的道 “这是酿酒和做豆酱。”他目前正写到这一章节呢。
只是,原来这里面的发酵原理竟然是和“微生物”有关。天幕上依然还是在讲他
还有嫁接和扦插,同样是关于植物繁殖方面的生物技术,即使是现在也还在广泛的应用。仙画中出现了齐民要术一书,翻开后找到了其中关于“嫁接”的记载。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在农学卷中出现过的贾思勰正在指导农人们嫁接梨树。
“要用棠梨来做砧木,结出来的梨子好吃,个也大,杜梨就稍微差一点。”贾思勰不厌其烦,面对围过来的农人,讲了一遍又一遍,非常的细致“不要损伤了树枝的青皮,不然很容易死。青皮对着青皮,枝干对着枝干,这样才能让它们结合
在一起。
有农人不解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接木直接用梨的果核种下去不就可以长出梨树来了吗
贾思勰温和的道 “这样长出来的梨树,很晚才会结果,而且肉质并不细嫩。往往十颗子只有两颗才能长成结果的梨树,其余八颗都只能长成杜树。还是接木更稳妥一些。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关于接木和实生木的解释,其实就是生物学上面的遗传分离现象。当然了,他只是归纳,但是并没有触及到现象的本质原因。但作为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够有统计的思维,还能归纳,已经是很难得了。
哇,梨树居然是这样种有小朋友撑着双颊,口水都要掉下来了 “我喜欢吃梨。又想起自己在家中院内偷偷埋下的梨核,垂头丧气 原来这样种种不出来好吃的梨子吗那嫁接看上去好复杂啊。
他的娘亲摸摸他的头 “无妨,到时候让你爹爹找来其他梨枝,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这嫁接的法子。说不定也能种出很好吃的梨呢
小男孩开心的点头 嗯
贾思勰和其他的农学家譬如赵过等却在思考仙画中说的“遗传分离现象”。
贾思勰以往很少想过发酵、嫁接这些事物的原理,但现在他却隐隐明白,所谓的生物学,或许就是研究“为什么会这样”。
而他,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说不定种梨之法也可以用于种其他的东西,发酵之法也可以用于制作别的,
而动物学方面,华夏古代的育种工作做得极好,之前u主讲达尔文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的本草纲目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金鱼的品种培育。
金鱼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金鲫鱼演化而来的,南宋时始见于记载,明弘治年间开始外传,现在金鱼已成为遍及全球的观赏鱼。
漂亮的金鱼在水池中和玻璃缸中游曳。
有尾部如纱一般飘荡的,有头上顶着五彩狮子头的,也有鳞片闪闪发光如同珠宝的。而一个箭头出现,将它们指向自己的老祖宗条平平无奇的银白色鲫鱼。
这直接牵涉到了生物学中杂交育种和进化的知识。也难怪进化论的老祖宗达尔文会提起这一点来。
对于动物的杂交育种,咱们的老祖先们是有一套的,不只是金鱼,还有骡子。
骡子就是马和驴杂交诞下的后代,适用性强、耐力足,性格温顺还好养。除了不能繁殖和爆发力弱之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