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政、刘彻和李世民都明白过来,为什么水稻取代了粟米成为了主粮。
唐人还好,料理手法相对丰富一点,大秦人却吃得十分简单,将麦子和粟放在陶罐中简单的煮一煮,煮成麦饭和粟米饭就是一顿。
如果一种粮食既高产又好吃,那肯定会受到全天下的欢迎
观看着仙画的士卿们都打算等回家后立刻让家里的厨子研究一下怎么用稻米做出仙画上的这些食物来。
饿了想吃
他们在心中默默的把对水稻的重视往上提了提。
我们之前讲过,建国时期的时候,水稻的亩产是300多斤,比明清的鼎盛时期还要低。而在清末和民国的时候,因为战乱,这个产量还要更低,大概也就两百斤出头,完全养不活当时那么多的人口。当时我们国家有很多有识之士都出国留学,接触了到了现代农业科学,他们回国之后,就想要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水稻品种,解决当时的粮食危机。
丁颖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目光注视的领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杂交水稻
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人。
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
台下的青年学生们都在讨论着要报考什
么样的专业,有的觉得文科好,有的觉得工科好,有的觉得商科好。
这几个学科读出来,都是不愁前途的。
年轻的丁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目光坚定
“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4
台下一片哗然。
汇胜之、贾思勰、王祯、宋应星、徐光启这些古代的农学家看了后又是唏嘘又是赞赏。
不冲着高官厚禄而去,而是坚定的选择了注定要和黄土打交道的农科。
如此年轻就能想清楚自己的志向。
此子果然不凡
丁颖教授出生于1888年,当时还是清朝光绪时期,也就是说他的整个研究时期其实正逢民国战乱,环境十分的恶劣。当时的政府鼠目寸光,也不可能出钱来让他踏踏实实的搞科研。哦,不对,他们还是给了钱的,给了260元呢真是一笔巨款打发叫花子呢
已经从日本学成归来,三十多岁的丁颖在官邸门口拦住一位官员,言辞恳切
“甘委员长,我之前向您提交了改良广东稻作计划书,不知道您有没有抽时间看过”
甘委员长步履匆匆,敷衍的道“看过了,写得很好。”
丁颖顿了一下,又跟了上去 如今我们的水稻产量太低,以至于竟然要进口别的国家的水稻。您只需要将洋米进口税拨出1给到我作为科研经费,我保证一定会研发出更高产量的水稻,以后再也不用进口
目前市政府正在研究,你在家等消息吧。甘委员长登上小汽车,扬长而去。
丁颖站在原地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
shostaobao
所以,丁教授研究的费用完全是自己出的为了专心的做科研,他在1927年建立了南路稻作育种场,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水稻研究专业机构。为此,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而且还卖掉了自己的祖产
仙画前的刘彻表示不能理解。
他用人大胆,而且毫不吝啬。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对打了胜仗的三军将士,他向来大方得很。
此时,刘彻看得直摇头,忍不住骂了一句蠢货
怎能如此对待贤能
要是这位丁教授在他大汉,他必将其捧为未央宫中的座上宾
想要研究水稻给万金
他冷哼一声,心下想,这个朝廷的官员竟然如此短视,估计也命不长久。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品种,叫中山一号。因为当时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学校的名字为这个稻种命名。中山号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据说,当时“农人争种中山白”,并且持续了很多年。
衣着破旧的农民聚集在稻作育种场的门口,只为了求得传说中能更高产的稻种。
一传十,十传百。
到了后来,甚至有农民跋涉几百公里前来求稻种。
1936年,他又收获了“千粒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长出一千四百多颗谷粒,非常的惊人千粒穗的发现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突破。他的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得到了推广,成功的增产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就按照两百斤的25来算,一亩地可以增加50斤粮食,已经能够多养活不少的人口在当时的这个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所以当时的两广农民亲切的称呼他为“谷种佬”。
到了这个时候,民国政府还是想起他来了,对丁教授抛出了橄榄枝,两次邀请他去当官,都被丁教授拒绝。
之前出现过的甘委员长亲自前来育种场相请。
丁教授,如今您的稻种可是名震中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