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大汉后世谈(二) 渡劫(3 / 4)

经据典旁征博引,借用圣贤以文化远修德感民的种种典故,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说皇帝放弃火药隐匿技术,或者干脆将涉事的方士一并诛杀,不可为了蝇头小利而置社稷于积薪之上。条条见见莫不吻合圣人大道,足以载之史册而永垂不朽。

而霍去病霍去病当然也学过经纶典章,也当然知道此时此刻他应当承担的身份;无论以国家大义以深谋远虑,他都应该站出来果断开口,说出自己应有的劝谏,坚定皇帝摒弃火药的决心毕竟,陛下私下与他独对,难道不就是为了定此大事么此所谓天下安危存于一言,他如何能辞让

但不知为何,霍去病张了张口,却说不出话来。

但皇帝没有打算放过自己的外甥,他不紧不慢再问了一句

“前车之鉴如此,朕是不是该放弃这火药呢”

那理所应当的答案已经悬在了唇齿之间,但霍将军愕然良久,终于只能低声开口

“臣惶恐,这种大事,当然是由陛下圣心独断,臣下何敢妄言。”

皇帝微微笑了。

“以朕往日的经验,凡是祈请圣心独断的臣子,其实内心都是不太赞同,只不过不敢出声而已。”他慢悠悠道“你也是如此么霍卿。”

口称霍卿而非“去病”,这是已经一句句逼到极处了。霍去病不能不咬牙吐露最诚挚的心声

“是的,陛下。”

“喔”皇帝挑眉“为何不赞同放弃火药呢”

这句话波澜不惊,但话外隐隐却有莫能抵御的风雷。显然,在皇帝已经明白昭示“火药”对国体对未来巨大的风险之后,坚持保留这难以掌控的物事是极为不合时宜的。以皇权本能的刻薄寡恩,恐怕会怀疑是军方为一己私利而置长远于不顾,行此截断后路的绝计。

如果是卫青在此,大概会有更委婉更贴切的谏言,不至于瞬间将局势激化到如此地步。但霍去病毕竟资历尚浅而经验不足,在这样紧要激切的关口心潮翻涌,实在组织不起什么高妙而谨慎的的言论,于是情急之下只能俯首行礼,口不择言的说出萦绕于脑中那些如沸如蒸而乱七八糟的念头

“陛下,陛下,匈奴虽灭,天下却未曾平靖。九州之中,难道就只有我们只有大汉能制作出这火药吗大汉可以放弃火药,但域外的蛮夷会放弃么如若,如若他国也制作出来了呢如若他国找到扬长避短的法子了呢为之奈何,为之奈何”

不错,这才是隐匿于霍去病心中,根深蒂固而难以解释的念头

大汉当然强盛壮健横绝天下,可能开发技术制造火药的,却未必只有大汉一个如果如果因为这飘渺的未来放弃眼下的战力,岂非是坐以待毙,眼睁睁将胜利拱手让予他人

此次霍去病随军出征,除了一展他天赋的军事才华以外,最为深刻根本的变化,却是将平日里所知所闻所阅览的兵法策术真正落到了实处此次出征以前,他尚有某种少年的傲气,蔑然自高而视匈奴诸部漠北蛮夷如无物,只以为是弹指间便可以犁庭扫穴殄灭无余的化外丑类;但等到真的犁庭扫穴立下了大汉数十年未有之战功后,少年将军反而沉寂下来了。往日些许自傲荡然无存,留下的却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虽然惨败于大汉之手,但能立足草原七十年之久的匈奴,的确也是极为聪明、敏锐、强韧的部族。汉军的胜利绝非轻而易举,即使有天书情报乃至各种造物的帮助,战役中的波折困境依旧不可胜数,数十万大军真是在生死边缘挣扎了无数次,才有此堪称“侥幸”的胜利

不错,侥幸。匈奴当然野蛮凶暴,但野蛮凶暴并不代表可以蔑视。实际上,能与中原相持数十年之久的匈奴,绝对是大汉合格的敌人。它之所以被硬生生锤到灭国,本质上是对手开挂太狠,而绝非战力不济。

对这样的敌人,可以痛恨可以忌惮,却绝不可以蔑视。某种意义上,所谓“大汉天下无敌”,朝廷以此激励人心尚可,但做为亲临前线的将领,心中必须要有自己的衡量。

以此论之,消灭匈奴难道便是战争的终焉了么如果仅仅因为未来可能的祸患,便抛弃这样的神物,设若有更为强力的外敌掌握了同样的力量,难道还能妄想大汉的军力可以继续无敌天下,横压万国么

公孙贺等文臣可以有这样不切实际百战百胜的幻梦,但被坚执锐的将领却委实生不出如此的自信敌人是强悍的,敌人是凶猛的;一旦稍有麻痹大意,中原所遭受的反扑,恐怕将无可计算。

当然,这种“为之奈何”的论调实在是有点悲观了,多半不合皇帝那雄才大略而目空一切的心气。所以霍去病垂目视地,心中不能不有忐忑。但即使再忐忑不安,这句话也是非说不可的。所谓百战百胜而国必亡,如果真因为胜利而生出了某种盲目的虚骄之气,那实在是不可预料的麻烦。

但出乎意料,皇帝只是轻声笑了一笑。

“说得倒有些意思。”他曼声道“天书为朕转述过一段话,什么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虽然不知出于何方英杰之口,但似乎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朕也问了天书一句它口口声声将所谓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