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在朕眼里,媚娘肯定比高太后好。”
武媚娘唇角含笑,心中不以为然,当太后哪里有当皇帝爽
高太后的担心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宋哲宗并不赞同高太后,反而非常支持父亲宋神宗,变法派重新燃起了火光
得势的是苏轼曾经的好朋友,变法派章淳,他官至宰相。
曾经在乌台诗案中,章淳还给苏轼说过话,结果现在,直接把苏轼给拍飞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经常找章淳的麻烦。
再好的友情也被磨干了。
天幕下,真正的苏轼倒吸口凉气。
他还以为能和好基友重归于好,结果基友未来居然会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想怪章淳,可是又觉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动弹劾他,两方结怨也是应该的。
弟弟算是给他找了个大麻烦,直接导致他晚年流离失所。
他理应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来。
他们两个党派立场不同,最终总会分道扬镳。即使没有弟弟,他们这对好朋友也会分离。
他想来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压制住党争之风,那该有多好大家就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了。
苏轼一开始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后来章淳觉得这个惩罚不够,于是把苏轼贬到了海南。
这在当时是和满门抄斩差不多的罪行。苏轼都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感觉自己要客死异乡。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来了。
宋哲宗过世,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于是给苏轼平反,把他从海南捞了回来。
苏轼才避免客死异乡的结局。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回来的路上,苏轼病了,病得快死了。
苏轼面对死亡非常平静,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做圆滑狡诈的政治家,但是他没有去做。
他自认光明磊落,告诉儿子们“不用替我担心。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此后一定不会坠落到地狱去。”
没过多久,苏轼已经病得失去听觉。
朋友在他耳边大声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赶紧去想自己的来世吧。”
苏轼“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使力气啊。”
苏轼气若游丝“使力气就错了。”
随后朋友再问,没了回应,原来苏轼已经没了气息。
消息传出去,万古同悲,几百个太学生来到寺庙,悼念文曲星的陨落。
苏辙看见,吴越之地是苏轼待过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顾场合,在闹市中哭泣。君子躲在家中哭。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在为苏轼哭泣。
这还仅仅是他看见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悼念的仪式更加多。
天幕下,承天寺中,张怀民望着天幕中的场景,实在没忍住,哭出了声。
如果他能活到那个时候,一定也是为苏轼哭泣的一员
他哭了半天,才回过神,准备安慰苏轼。
毕竟苏轼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贬到了海南去。
谁知他扭过头,就见苏轼一脸平静,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
张怀民“你怎么不哭啊你不难过吗”
苏大胡子摸着胡子,脸上不见愁容,感觉特别奇异,自己还没死呢,就被剧透了结局。
他感觉这不像自己的人生,有点像别人的人生了,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他理所当然似地说“有什么可难过的我现在还没死呢。算算时间,我还有二十年寿命,能活到六十多岁,真长寿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张怀民“”
感情他的悲伤都喂了狗。
其实苏大胡子也是有点惆怅的,只不过不想说出来让张怀民难过罢了。
他到底还是走在了弟弟前面,也不知道弟弟有多伤心,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活着的人。
好想弟弟
古青青说完了苏轼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进入了杂谈时间曾经官方媒体搞了一个古代著名诗人轨迹图,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长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榜单上一骑绝尘。
能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李白了。
就算是高铁时代,也很少有人走过这么多城市,更不用说靠车马出行的宋代了,整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苏轼表示小意思。
他有一首诗,高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知行合一,从没有动摇。
这就是他写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突然遇到风雨。苏轼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