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 永遇乐、声声慢11(5 / 6)

他朝事,与朕何干”

说到底,苏洵想要论证的,不过是宋不该苟合罢了。

李斯明白自家陛下的意思,拱手再拜“陛下明达。”

嬴政束手,他其实隐隐可以感觉出

来,秦在后世必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否则后代文人不会多有言谈。后代王朝总要总结前代灭亡之因,那秦呢后人会如何分析秦之败亡

应该说,苏洵的认识是深刻的,不过显然,没有人听,连他的儿子苏辙后来都主张弃边,苏轼似乎对武将也颇有微词,好像还嘴过卫青吧宋朝有些士大夫的局限性实在太大了。

本作者春山有信提醒您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啊这

众人觉得自己的滤镜有点碎“苏家兄弟,怎么这样啊”

未央宫。

刘彻没好气地让人将桌上的赤壁赋收起来并决定一个月不看苏轼的诗文,还嘴卫青,诗词写得再好都没用

宋朝,汴梁馆驿。

猝不及防被cue到的苏轼苏辙两兄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面前的苏洵一拍桌子喝道“混账”

苏轼一个激灵拽着弟弟赶紧跪下。苏洵看着面前排排跪的儿子很铁不成钢“你们为父的文章你们是一点都没读啊弃边,亏你想得出来”

“父亲大人勿怒,孩儿只是一时糊涂”反应过来的苏辙赶紧认错。

“糊涂吗多读书就不糊涂了。”苏洵笑得相当和蔼,“今晚将六国论诵读百遍,不读完不许睡觉。”

好好的儿子一个不留神长歪了,老父亲表示很糟心。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宋朝的种种行为和建国初期作对比。在新中国初立、一穷二白的年代,我们却敢于迎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御敌于国门之外。哦,顺便说一句,对面是十七国联军。

“嘶”

有人倒抽一口凉气。

“十七国联军”

不少将领开始咋舌,这玩意儿,是地狱级难度吧

众人都精神恍惚地听水镜里继续讲述为什么抗美援朝被称作是立国之战,是因为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脊梁。经此一战,世界终于认清了中国人民抗争的决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后七十余年的和平,皆有赖于此。

我们或许缺少精良的武器装备,但从不缺乏抗争的决心,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必然挨打。跪,是跪不来和平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最后一句说得掷地有声,短暂的沉默之后,众人都忍不住纷纷叫起好来。

未央宫。

刘彻只觉这句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不错若无强大之兵力,如何护卫疆土、保境安民王朝尊严,只有自己能给”

秦朝。

嬴政也对这句话赞叹不已“落后必然挨打,跪不来和平。我秦先祖筚路蓝缕,才得以东出函谷,逐鹿中原。秦若不强,必将被其余六国鲸吞。后世哪一朝不是如此偏偏宋朝不懂得这个道理。”

唐朝。

李世民咂摸着楚棠这番话里的信息,后知后觉地感到心惊“一穷二白,迎战世界最强的国家,还是在立国之初,这个新中国,武

德也太充沛了吧”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觉得振奋的话,这抗美援朝就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了,那可是一挑十七还挑赢了

底下的臣子也震惊得几近失语,隔了好一会儿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落后必然挨打,后人一定是经过惨痛的经验,才悟出这样的道理。”魏征难得叹息,“这些个后人,有骨气。”

“是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一击之胜,余威自然可震殊俗。说出这句话的人有魄力,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更有魄力。”孔颖达的眼睛亮晶晶的,显然也对话里的人敬佩不已。

明朝。

朱元璋敛了敛神色,对着底下的儿子说道“再明白咱先前为什么说要富国强兵了吧”

众皇子闷闷地点头,先前因着日军侵华的事,他们还想着先去把日本灭了,但外敌哪里是肃得清的没有日本还有别的国家,只有做到自身的强大,敌人才不敢觊觎。水镜真是给他们好好上了一课。

北宋。

赵匡胤垂首沉思,他明白楚棠的意思。她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却不惮与迎战世界之强敌,赢得惨烈,也赢得漂亮。

可大宋呢

靖康之变犹有良臣百姓,君王却屈膝求和;南宋历朝分明有仁人志士,却一再和议伏低做小,甚至是他这个开国之君,也未曾拿出应有之魄力,反倒让弟弟篡位,又留弊于后世。

想到这里,赵匡胤的神色坚定起来“来人宣二府三司百官前殿议事”

弊政已知,不可不除。他郑重地铺纸提笔,将先前默记于心的六国论抄录于下,又将楚棠最末说的那两句话也抄了下来,命人张贴在前殿。

同一时间。其余朝代的良臣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