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故都的秋2(2 / 4)

对哦

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作祖,朱棣竟然是明成祖到底是哪个不知礼数的带孝子给他抬的庙号朱元璋的死亡视线再一次投向朱棣 “孽子,太宗已经满足不了你了是吗”

朱椟再次补刀 “抢了大哥的皇位不说,还妄白称祖,老四啊老四,以前怎么没发现你是这样的人呢

朱棣百口莫辩 “我没有抢大哥的皇位再说庙号又不是我能决定的。”

没有抢大哥的皇位你怎么当上皇帝的朱榈冷着脸问。

大哥就算了,凭什么是朱棣当皇帝,他这个哥哥不要面子的吗

朱棣被这些兄弟你一言我一语的声讨,还要防备自家老爹的眼刀,左支右绌。一时之间,宴席上充满了快活的气息,末了还是朱权弱弱地举了个手

“那个四哥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又是谁啊”满室皆静。

对啊

光关注着朱棣,差点忘了后半句。君王死社稷虽然听起来风骨卓绝,但是大明亡了啊众人迅速回想起先前水镜所提到的明人南渡。

清兵入关,这清兵是异族异族又入主中原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好好的家宴生生被破坏。

秦汉唐宋诸朝对这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非常激赏,话虽直白,卓然气骨却是扑面而来。

这明成祖朱棣确也不错。

嬴政颔首道,听了满耳朵的李隆基,再听到个正常皇帝真是太不容易了。只是他沉吟着“清兵入关”几个字,不禁眉眼冷峻。明朝。

犹自欣赏文章的冯梦龙惊疑不定 “大明已

有颓势,君王死社稷,南渡之期”不会就在当下吧

而冯梦龙之后的明代遗民却是忍不住落下泪来 “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可怜圣主好崇祯,独殉了社稷苍生啊

他们悲叹不已,煌煌大明,汉家衣冠,怎么竟是败了呢

再看正文。散文的特点,一则写景,一则言情,情景相生。在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情感呢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就在文章结尾处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那么,故都的秋到底有什么独特迷人之处,竟能让郁达夫情不自禁说出这样的话呢三国。

曹丕对郁达夫深婉的笔致存了几分欣赏,听到问题后有些触动,说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悲哉秋气,却也有清瑟之意,牵人心魄。

主位上的曹操颇有些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自己这个二儿子,文才倒也出众,只是笔下诗章终究是纤弱了些。在他看来,自然就不如四子子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意气。

谁知道,子桓后来竟然是篡汉自立了呢曹操觉得自己好像有点不了解白家儿子了。北宋。

柳永凭栏远眺,正是万里秋色之时,他几番科举不第,几乎断了仕途,虽浪迹天涯,但心中愁苦仍是难解,此时又见到这样写秋的文句,未免也生出了感慨

“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到处是花色凋零,翠叶零落,好景尽数衰残,如此秋日,又有什么可值得眷恋的呢

苏轼听完提问,饶有兴趣地对着弟弟说道 “写秋名篇,古已有之,我倒是觉得刘梦得那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最得我心。子由你说,那故都的秋,是怎样入了郁达夫的心

苏辙有些无奈 “兄长又要考我。”

苏轼笑眯眯,聊天的事,怎么能叫考呢

苏辙顶着自家哥哥含笑的眼神,只好答道 “后世文章用语直白,依我所见,他所谓故都之秋独特之处,在于清、静、悲凉之感。

话音刚落,便见水镜中的画面上出现了首段的文字,苏辙所提到的那句正好标红是的

,在郁达夫看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苏轼看着苏辙笑了起来 “子由果然答对了。”

我弟弟真厉害

苏辙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已经不是稚童了,有眼睛都能看到好吧

苏轼装作没看见弟弟的怨念,盯着水镜上的文字开口道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这句话似为强调,但是不是有些不够简练

他默默将那句“啰嗦”换了一个说法。

苏辙经他说也发现了 后世为文,倒也不嫌繁复。

不是说写的不好,是真有点不习惯。

这里,郁达夫特别点出了北国的秋,因为北国的秋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赴。杭州是南方,青岛是北方,按理说能饱赏北国的秋意了,但郁达夫没有停驻,而是继续向北,去到了北平,为什么

很显然,在他看来,北平的秋味更浓,青岛的还差点意思。

所以说,这里作者不惜笔墨,写“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恰恰照应了那句“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三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