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元开始跟恒王讲述那几户人家的情况。
这几户人家都是国都世家,其中有两户人家引起了恒王的注意。
一户人家姓黄,其祖上出身显赫,传到现任黄家家主这一代时,家里已经逐渐没落了起来。
但破船也有三分钉,黄家虽然有些没落了,但是黄家的家主十分擅于商事。
黄家虽然于官场上已无往日余威了,但家中日子过的倒也十分殷实。
黄家家主共有三子三女,他想为自己的长子聘娶大郡主为妻。
这一户人家虽然不是很显赫,却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人家。
但让恒王觉得有些不满意的是这家的长子有些平庸。
王元元也让人去打听过说这家长子为人木讷,反而没有下面的两个弟弟机灵。
听完黄家的情况后,恒王觉得自己差不多明白黄家家主的心思了。
黄家既然让人来恒王府提亲,肯定是存着想给自家找个依靠的心思的。
他能这样想倒也无可厚非,但恒王总觉得把自家长女配给平庸的黄家长子,有些委屈她了。
更何况,这平庸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机灵的弟弟。
这弟弟们看到资质平凡的哥哥继承了家中大部分的财产,焉能心服口服
他还在的时候,尚且能镇住黄家那两个弟弟,使得他们不敢对长兄长嫂存有别的心思。
那他要是不在了呢
男人总归是要能自己立起来的。
因着这个原因,恒王虽然觉得黄家不错,却不是很满意这门婚事。
王元元也不是很满意黄家这门婚事,她不满意这桩婚事的原因跟恒王不一样。
她是觉得大郡主日后会很难跟黄家的女眷相处。
每一个家族虽然对外一律是刀口向外的,但对内却仍然有各种各样的纷争。
女人嫁人之后的地位很大程度看的就是夫婿在自家的地位。
黄家的长子太过平庸,下面两个弟弟又机灵,除非黄家家主能够一直保持清醒,否则黄家这几兄弟之间绝对不会过于太平。
兄弟们之间都不太平了,妯娌之间就更不要提了。
她还是不想让大郡主进去之后过的那么辛苦的。
就在王元元在那里沉思的时候,恒王又向她问起了另一户马家的情况。
这个马家也是国都内的世家。
马家家主也是替自己的长子来求娶大郡主。
马家的家境很是殷实,马家的这位长子也颇为有才干,按理来说这桩婚事比黄家要好。
可马家家主的夫人是继室,马家长子却是早逝的正室所生。
王元元也派人打听过马家的情况,得到的消息就是马家后院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
马家家主的这个继室似乎颇为有手段,在她嫁进来之后的前几年,原配留下的长子长女可是被她挤兑的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好在马家长子自身有才干,他先是靠着老师的举荐进入了国子监读书,随后,又通过了兵部的考试,进入兵部就职。
他进了兵部后也颇得上峰的赏识,王元元派去打探消息的人跟她说,兵部的人提起马家长子都是一副赞不绝口的模样。
那宫人甚至还神通广大的弄回了几张马家长子写过的文书。
王元元仔细看了看,发现这位马家长子虽然年纪不大,可笔迹却很是刚劲有力。
并且这些由他所写的文书内容也是逻辑清晰,一些意见的可操作性也很强,不是那等假大空的话。
看完这些文书,王元元倒是能明白为什么马家长子能够获得上峰的赏识了。
这样又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下属,哪个上峰不喜欢
如果不提马家长子的家世,那么这个人真的是很难得一见的佳婿。
可王元元对马家也有着诸多的担心。
她最担心的其实不是马家的后院。
马家的那位继母就算再是手段了得,也不敢在私下里算计大郡主。
毕竟他们恒王府也不是吃醋的。
而马家的几兄弟里就数马家长子最有出息,男子在家族内的地位决定了女子的地位。
只要马家长子一日地位不倒,马家的那些女眷们也只会在背地里说些酸话,不会在明面上做些什么。
这一点倒是和黄家不同。
因为黄家长子不是很有出息,所以纵然恒王府再是为大郡主撑腰,那些女眷们只要说一句你娘家再怎么厉害又怎么样之类的话。
就连大郡主听了这些话只怕也会觉得心中郁郁,因为那些人说的是实话。
但是马家就不一样了,那些人说酸话之所以影响不到大郡主是因为马家长子和恒王府的实力摆在那里。
所以无论他们怎么说,都不会对大郡主造成什么影响。
可以说非要让王元元在马家的儿子和黄家的儿子之间选一个,她肯定更愿意选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