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嬷嬷都很客气。
金嬷嬷对米价什么的很感兴趣,每每出去都会到米铺、干货铺之类的地方买些米呀、干货呀之类的东西。
她带回来的这些东西就不免被阿亨他们看到了。
孩子们听说这些东西是买回来的,觉得十分的稀奇。
他们就跟恒王和王元元说他们想知道什么是买东西。
王元元和恒王觉得让他们体验一下买东西的感觉也很不错。
所以他们当时特意抽出一天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逛街,并且他们给了孩子们一人一个荷包。
孩子们若是想买什么东西,就自己掏钱。
这里面还发生了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记不住买东西要付钱,他们拿了东西就要走,然后就被商户给叫住了。
恒王就跟孩子们解释,他们要自己付钱。
结果他们不知道把银子给商家后,商家还要找钱给他们。
他们又直接转身要走。
恒王哭笑不得。
他就让人把其中的一些碎银子换成了铜板,并且告诉他们怎么数钱,以及买一样东西是多少钱,如果他们给的多了,老板要找钱给他们之类的。
孩子们这才明白。
自那以后,他们就没有出错了,并且逛起街来一点也不觉得累。
可王元元在外面待了一上午已经觉得有些累了。
恒王就带着王元元去了酒楼的包间里坐着,又让宫人和亲卫们带着孩子们在附近的商铺里去逛逛。
孩子们就这么逛进了那间米铺。
当时陪着孩子们的人除了亲卫和宫人们还有金嬷嬷和百梨。
并且因为百梨是贴身伺候王元元的人,大家包括金嬷嬷都有意无意的以她为先。
孩子们跟米铺老板问价的时候,她不免也插了几句话。
她当时虽然带着帷帽,可身段婀娜,声音好听。
那米铺老板的小儿子不知道怎么地竟然看上了百梨。
回去以后,就跟自家爹娘说自己想要娶那家的丫鬟。
他爹娘觉得自家虽然不是官宦之家,可家里也不缺吃穿,怎么能让儿子娶丫鬟呢
所以,起初他爹娘是不愿意的,但耐不住这家儿子一直跟他爹娘硬磨。
再加上,他爹娘之后又有意无意的探了一下金嬷嬷的口风。
金嬷嬷一开始不愿意说自家主家是谁的。
可她听这米铺的老板说,自家儿子看上了他家那个穿绿衣服的丫鬟,想要娶她之后。
金嬷嬷也琢磨开了。
这米铺的老板家虽然不是官宦之家,可他家也颇为富裕。
听说这开店的店铺就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并且他家在城西也有一个二进的小宅子,家里也有丫鬟婆子伺候。
这样的人家拿到那些王妃公主们面前肯定不够看,可对百梨来说,却是一门极为不错的婚事。
百梨出嫁后,她家王妃一定会给她置办一份嫁妆。
她到时可以跟王妃商量,让王妃少给百梨一些银子,多给她置办几亩地。
等百梨出嫁后,以那米铺老板的家境,定是不会亏待了百梨的吃穿。
她每年再收些地租,手上自然不会缺钱。
这日子倒也能过得。
金嬷嬷就跟那米铺老板透露了一下口风,说自家主子是个王爷,那日的姑娘是在主子们身边伺候的。
那米铺老板听说金嬷嬷的主家是王爷后,险些没合上嘴。
我的乖乖呀,这可是王爷呀。
那王爷家的丫鬟能是别人家的丫鬟能比的吗
况且这姑娘还是在主子们身边伺候的,跟主子肯定有几分情分。
要是能借此攀上王府,那他日后还担心别人眼红自家生意,总过来收保护费或者陷害他家吗
米铺老板立马跟金嬷嬷说,说他家虽然有两个儿子,并且他家的米铺虽然会留给长子。
可他也不会亏待小儿子。
他家在京郊有一个庄子,这庄子虽然不大,可也有一百来亩地。
等他们夫妇二人百年后,他们会把这庄子包括城南的一处两进宅子都分给小儿子。
城南的两进宅子虽然比不上城西的那处宅子贵,可也差不了太多。
京郊的那处一百多亩地的庄子,有八十多亩是中等田,五十多亩是上等田。
中等田一年大概能产出两石粮食,上等田差不多是三石粮食。
这么一个小庄子,一年怎么着也能产三百多石粮食了。
现在一石粮食市价是四两。当然,他们卖到米铺肯定卖不到这么多音字。
但就算卖出的米价低一些,他们一年满打满算也能有个差不多五百两的收入。
有了这几个固定收入,他们小夫妻两个就算分出去也不愁吃用了。
金嬷嬷对这一户人家的条件很满意,也见过那米